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不能忽视造型中的基本问题

时间:2004-6-15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人民·传统·生活——纪念亚明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亚明中国画作品展览”暨“亚明先生铜像揭幕仪式”,5月20日在合肥举行。在上午阳光的照耀下,当亚明先生的铜像露出尊容的时候,人们发现眼前的这位受人尊敬的前贤与自己往日的记忆不太吻合,不像,或者说不太像,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形不准”,应该说这是个遗憾。后来听说,在南京找了好几位雕塑家为亚明先生塑像,结果都是形有问题,现在这个像是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学生做的,这也难怪。家属说,在家里时候看还挺像的。还有人说,太阳不照在上面的时候也像。这就奇怪了,难道常人在太阳的照耀下就不像?一会儿像、一会儿不像,或者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都说明雕塑的形有问题。

  作为肖像雕塑,首先是形要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上下左右,俯仰前后,每个角度都应该表现出形的特征,然后才是人物的神情。虽然中国的文人画艺术中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观点,但是,在西方传统艺术中的肖像雕塑却是以形为第一要务,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无形难以传神,是最一般的道理,这在关于形神关系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也有辩证的表述。显然,在观念先行的当代社会中谈形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仅感到有点不合时宜,而且感到非常落伍,可这又是一个绕不开的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对于肖像雕塑更是如此。在现代思潮、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美术范围内的各个门类在技术层面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基础问题,对于年轻的美术家来说,在观念和技术的选择、磨练方面,往往是随潮流的导向,追求更为时尚的观念,而轻视技术的磨练,以致画不准、塑不像;另一方面,原来有基础的美术家们在观念潮流中的迷失,也荒疏了技艺,在形的把握上也出现了问题,这都反映出了转型时期的特点。

  综观20余年来的雕塑发展,与民国以来形成的以法国雕塑为主流,和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以苏联雕塑为一统的状况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形式语言的多样化,这之中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变化。在此之前,雕塑是写实的,所呈现的是造型严谨的古典风格,而个人风格的差异基本上是在专业范围内的一种认同,是一种集体风格中的小异。作为吸收外来样式的一种努力,中国的油画、雕塑一直是一种夹生饭的状态,是一种紧跑慢追的学习。等到稍微学得有点样子的时候,所学习的对象在观念和艺术的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候面对眼花缭乱的西方艺术,中国的美术家所作出的回应就是今天的现实状况。6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程允贤、程斌父子雕塑作品联展》,基本上就能说明当代中国雕塑的两极状况。这个展览中所表现出的两代人对于雕塑的不同追求,对于雕塑语言的不同把握,是极具代表性的。作为老一辈的程允贤的雕塑散发的是英雄主义的豪情,是作者对于雕塑所呈现的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他在形象塑造方面的努力,积淀了中国雕塑在20世纪发展的主要成果。而作为新一代的雕塑家,程兵的浪漫情怀,恰恰是在化解父辈的豪情中涌现出涓涓细流的小调,这一情趣中对于形象的夸张变形以至扭曲,所表现出的时尚性的语汇,与当代时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可以说是当代时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代雕塑的形式语言的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相对单一化的状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无序的杂乱,以及基本的形都出现了问题。当代雕塑的主流样式中尽管有一些反映艺术追求的夸张变形,可是也不能排除因为画不准或塑不准而将计就计夸张变形的。具体到肖像雕塑,那些将计就计者可能就难以应付一些工程的具体要求。显然,过去主流的形式现在被边缘化,而肖像雕塑的艺术将有可能成为珍稀的手艺,那么,谁来拯救原本的雕塑,当我们的社会还需要英雄主义,还需要厚重、扎实、体积、造型这些特有的雕塑语言的时候,新一代雕塑家如何担纲?这是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看当代中国雕塑,实际上中国当代的雕塑问题远比这一基本问题要复杂得多,要难堪得多。

图片说明

图一 程允贤、程斌父子雕塑作品联展现场
图二 程允贤在展厅接受记者采访
图三 毛泽东像
图四 邓小平像
图五 徐悲鸿像
图六 程允贤、程斌父子雕塑作品联展研讨会现场
图七 亚明艺术馆内新落成的亚明塑像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