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多元化和多样性更应该关注继承和发展

时间:2003-12-10文章作者:陈履生

  现在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多元化”和“多样性”这样的词,往往指向了社会接纳现代艺术或前卫艺术的状况,成为判别的一个准绳,以为承认了他们,给与了展览、宣传等机会,就是多元化了,就有了多样性了。实际上,多元化和多样性就是以前常说的“百花齐放”。审视一下我们今天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许多前卫艺术在现实中非但没有受到排斥,而且还以时尚的方式受到了追捧,相反,却有一些本土性很强的传统艺术得不到重视,其发展问题也处于随遇而安的状况,这是我们现在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所不足的。

  11月26日至12月2日,“北京艺术设计学院中国画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在北京艺术设计学院举行,展出的大多数都是研修班学员的临摹作品,表明了这个研修班明确的教学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展京派绘画艺术,而指导这个班的老师王秉复、高宗水、陈征、卜希阳、任梦龙等基本上都是京派绘画的嫡系传人。京派绘画在20世纪上半叶有着较强大的势力,以传统派的面貌对抗西学体系;京派绘画的发展在20世纪中后期的绘画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以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而著称史册。京派中的工笔画独具特色,于非厂、俞致贞、王叔晖、任率英、刘凌沧、潘洁兹等,领一代风骚。现在他们的传人以其有限的可能发展这一派的艺术,在教学中坚守则是具体的表现。虽然这个展览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什么声名,却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现在“多元化”和“多样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北京艺术设计学院的前身是工艺美校,几十年来培养出了许多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其中在中国画教学方面积累了40多年的经验,成为继承和发展京派绘画的重要基地。

  现在中国画的教学,东西南北都是以学院式为主流,其中可能因为有师资的不同而形成地域上的差别,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而传统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却只限在民间。尽管学院式的教育有很多优于师傅带徒弟的地方,可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很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画的特点。以北京艺术设计学院的高宗水老师为例,他拜俞致贞先生为师,兼及于非厂先生等,不仅学习老师的做人和绘画的技巧,而且在工具材料方面也学到了一些秘要,这些私淑的部分往往是京派绘画中最具特点的部分。如今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教授门徒,因此,教与学的特点都很明显。虽然他的门徒不少,但是分析其组成结构都是业余的。这种业余的教和业余的学在当代能够得到都大的发展,是值得怀疑的,但是,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又基本上没有。因为,这种私淑没有文凭,即使有了什么凭证也派不上用场。现在院校教中国画的老师都要硕士研究生学历,所以,中国画已经有了博士学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你总不能拿着和哪位老师换的帖子去求职吧。由此想到徐悲鸿三请齐白石的往事,当年徐悲鸿以北平艺专校长的身份请木匠出身的民间画人齐白石出任北平艺专教授,三顾茅庐。联系到今天的现实,可以说在中国画教育的领域毫无多元化可言,实在是单一化了。

  回到北京艺术设计学院的“中国画研修班结业作品展”上,这种以临摹为主,以研求某一方面技术和艺术的教学成果,在今天的意义可能也不大容易被人接受。那种三矾九染、一枝一叶的功夫,很有可能在造型、色彩上还有欠缺之处,而信笔挥洒的抽象和随意为之的行为,却少人能够说出其中技术上的不足,那么,这种劳动量和积累上的对比,在今天经济社会的价值换算中则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多元化不能关注到这种传统艺术的发展,那可能只有“中国画研修班结业作品展”的那些学员在业余弄弄了,遑论京派绘画以及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从教学方面来看,北京的美术院校系科很多,从事中国画教学的也不少,如何在教学中表现各自的特色,反映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时代特点,是值得研究的。而从京派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也是值得关注的。由此看由北京市文化局牵头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的编著工作,则具有特别的意义。(图为北京画院藏于非厂作品局部)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