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专家”的鉴定正在为混乱的书画市场添乱

时间:2004-3-7文章作者:陈履生


  年前在深圳的时候,朋友拿出了几张画请我鉴赏,其中的画家都是市场上的热门人物。先看一张齐白石,不对;再看一张徐悲鸿,也不对;接着往下看的几张,都有问题。这使得朋友的心情受到了打击,但他却不以为然,继而拿出了与这几张画相应的“鉴定证书”,以证实这些作品的真实性。这是由一个北京的某著名博物馆的“文物鉴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证书”。证书的封面设计大方而庄重,确实能够准确地体现内容的要求,加上中间那个具有威严的鼎的图案,更增加了这份证书的权威的气势。证书里面右侧是这幅画的照片,左侧有名称、时代、数量、尺寸、质地、鉴定意见、专家签字这7个栏目。

  在徐悲鸿《双骏图》“鉴定证书”的“鉴定意见”中有这样的表述:“纸本,浅设色,绘一马伸颈,一马低头吃草。神态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款署‘兰科先生雅正,壬午始寒,悲鸿作于重庆。’下钤‘徐’方圆印。经鉴定符合绘画特点,真迹。”

  这样的“鉴定意见”,从文字上看不出任何具体的鉴定内容。对画的表述“绘一马伸颈,一马低头吃草”,基本上是小学生看图写话的层次。对画的评价,“神态形象逼真”是最为浅显和通俗的一句话,可是下面的“线条流畅”则是一句文不对题、名不副实的套话。只要稍有一点常识的人,不要说看徐悲鸿的画,就是想也想不到徐悲鸿的马是如何的“线条流畅”。这一幅画以及徐悲鸿的其它的马,基本上都是一种粗笔头的没骨画法,而且有着明暗关系,线条已经退隐到极少地方的外形的勾勒,比如马蹄。由此可见,这一“鉴定意见”中唯一的两句关于画的评价的话,都是可以用到其它画动物、人物上面的一句套话,并没有实质性的“鉴定”的内容。实际上这一“鉴定意见”最核心和最根本的内容是“经鉴定符合绘画特点,真迹”,这更让人让难以理解:一是“鉴定意见”并没有说出这幅画以及徐悲鸿艺术的“绘画特点”;二是“符合绘画特点”怎么就成了“真迹”。众所周知,书画造假就是造的“绘画特点”,如果没有基本的“绘画特点”,一眼望去是开门见山的假,那还需要什么鉴定。如果“符合绘画特点”就能成为“真迹”,那北京潘家园满眼的假画无一不符合“绘画特点”,岂不都成了“真迹”。

  在下面的“专家签字”一栏里,除了有一位故宫研究明代绘画的专家外,其他二位未有所闻。或许这二位可能是哪一方面的专家,但肯定不是研究徐悲鸿的专家,也不是所看到的这几件作品作者的研究专家。因此,专家就只能存疑。如果专家不是专门的研究专家,那么,在专门的领域,不是专门的专家就难以称为专家,如同书画鉴定专家给某一件瓷器出具鉴定证书一样,这一鉴定的权威性无疑会受到质疑。

  以一个“中国”字头的国家级博物馆的“鉴定证书”,理应有着基本的面对学术和面对市场的严肃性,也应该维护它的权威性。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现在,这样一份缺少学术内涵的“鉴定证书”只是应对市场的一个产业,只要有基本的符合某家的“绘画特点”,就可以一定数额的费用获得“鉴定”,并得到“鉴定证书”。这一“鉴定”和“鉴定证书”的费用,则成了造假的一项成本。只要那些“齐白石”、“徐悲鸿”等借助于这样的“鉴定证书”而出手,那么,即使是上万元的这一成本也不足为惜。这样一份“鉴定证书”如同身份证,它与其所“鉴定”的赝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不仅成了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身份,特别是身份中所内含的国家级博物馆这一权威机构的名义,其伪装的欺骗性足以说服那些藏家们。相信通过各种“鉴定证书”而上当受骗的人不在少数。可悲的是,一些国家级博物馆或其它一些国家级的单位正在以这种基于国家级的名义进行“鉴定”或出具“鉴定证书”,为赝品的流通保驾护航。

  无疑,书画市场上出现的“鉴定证书”是顺应了市场的要求,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反映。但是,“专家”的鉴定以及各种“鉴定证书”,正在为混乱的书画市场添乱。因此,在书画市场上如何鉴定“专家”以及如何对待“鉴定证书”,不仅是藏家需要面对的,也是那些国家级机构需要反省的。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