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应建立权威的专家鉴定体系

时间:2003-7-15文章作者:陈履生

  拍卖场一直是个是非之地。

  过去,因为拍卖所生发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争议,往往是发生在拍卖行为之后的一段时间,如几年前故宫通过拍卖购得的宋·张先的《十咏图》,后来就一直有关于时代和作者问题的争议。当然这种在学术基础上的争论是有益的。问题是,花了大把的、可观的票子,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谈论起来往往就超越了学术的界限,说法也就不同了。所以,故宫等一些公家单位现在的购藏应该非常慎重,因为这不同于解放初那时候到香港或者在民间收购书画作品。

  在最近的一场拍卖会上,当故宫博物院行使“优先购买权”,准备用2200万元购买一件据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作品时,消息一出,就立即有媒体刊文指出有名有姓的人认为这是一件赝品,同时还引用了国家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的意见。这里无意去说这件作品的真伪问题,只是说,对于书画拍卖中作品真伪问题的质疑提前了,提到了几乎是与决定同等的时间。实际上这种质疑是和决定之前的商量是否购买同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

  这里也无意论述质疑本身的准确性问题,只是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几乎是同步的质疑:一是作品本身存在疑点;二是专家的鉴定不能让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专家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这里不排斥这样一种情况,这就是,在拍卖行里不管是真是假,都会有人质疑。因为现在假的太多,假的方式太多,假的花样太多,假的故事太多,所以,人们有一朝被蛇咬的感觉。也有那么一种人,不说是假的,好像不能反映自己的水平,所以,不管懂不懂,或者懂得很有限,就先说看假再说。

  专家的泛化是当今学术界的一种倾向,说是学美术的,那么,谈论美术的问题就是一个专家。说是练了几天字,就当真是书法家,那么,谈论书法的问题就是专家。说是学美术史的,那么,对于美术史的问题,古今中外,概不例外的是专家。说是鉴定家,那么,也是上至秦汉下至明清直到近现代,横向则是无论青铜陶瓷还是书画文玩,都是专家。这种泛化的倾向以当代学术腐败为基础,反映了当代学术退化的趋向。

  书画鉴定的问题比较专业,一般来说,懂一点基本原理,了解一些基本规律,确实可以看看,也可以说说真假的问题,但是,离真正的鉴定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中国书画自身的特点,这种鉴定往往不具有科学性,因此,经验和学识就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就目前的鉴定业状况来看,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是,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统吃的可能。因为从经验和学识两方面而言,都是非常有限。这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专门性而言,如果是专门研究明清的,那么,他的经验和学识可能对于晋唐就显得有限,总比不上那些专门者。而对于目前在书画拍卖场内占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书画,那些研究明清的专家在经验和学识两方面也显得有限,也比不上专门研究近现代书画的专家。而目前国家的专家鉴定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泛化的专家团体,比如其中就没有研究近现代书画的专家,却承担了鉴定近现代书画的任务,那么,这种专门性所反映出的权威性必定会受到社会的质疑。

  无疑,我们的专家体系存在着问题,鉴定中出现一些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为了有效地解决中国书画鉴定中的问题,建立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家体系,势在必行。实际上,专家体系所反映出的问题已经早就显现出来,关键是有关部门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实质。当然,解决的办法也离不开有关领导部门的协调。在目前的情况下,解决专家体系的泛化现象,用专业的精神,用严谨的态度,才能树立权威的形象。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