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艺术展示的状况表现了当代艺术的品质

时间:2003-10-14文章作者:陈履生
  
  盘点一下国庆黄金周的收益,最为得意的可能也要算上用于摄影的胶卷制造商,以及像洗印照片之类的相关产业,因为这一时间段的集中用量,肯定远远超过平时。就平面的视觉艺术而论,现在最为大众化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就是摄影艺术。在工具材料的平民化以及摄影技术的傻瓜化之后,过去被视为高技术的摄影已经成为一项最为普及的记录工具,所以,在旅游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各式相机如长枪短炮可以说是满眼皆是。至于能够成为“艺术”的摄影,也正在日常生活化的趋势下为许多人创造了机会,并造就了许许多多无师自通的摄影家。

  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节于9月16日至23日在平遥古城开展。这次平遥国际摄影节注册和参展的作者和相关人员有2700人,其中代表了14个国家,共有194组近6000幅作品参展,包括30多个国外影展。在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摄影节中,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全了所有的6000幅作品,包括那些评委。琳琅满目,反映了事业的兴旺,表现了组织者的劳绩,可是,贪大求全和实际效果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尽管人们对实际效果是心知肚明,但现实中的组织者、策展人还是对于大而全不亦乐乎,无疑,这之中有一些社会学的原因。

  从展示的意义方面来论,展的目的是为了看,而艺术展览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展览,它需要给观众预留欣赏的时间和空间,而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那么,可以简单地算一算,如果平均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用1分钟,那么,6000幅作品就要100小时,如果一天连续看8小时,至少要12天。如果把上面的数字缩为一半,每幅作品用30秒,那么,欣赏平遥国际摄影节中的全部作品也要6天的时间。另外,这些作品并不是位于同一个地方,它们分布在平遥的各个角落,既有文庙,也有棉织厂和土产仓库等,那么,还要算上周旋于这些场地之间的时间。实际上,就一般的经验,如果一天持续看5个小时,连续看3天可能就累得不行了。从上面的定量分析来看,在展出的8天时间内,能够把这一届摄影节中的全部作品都过目的观众可能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大老远赶到平遥露脸的许多作品,并没有真正在观众中露脸,其中幸运的也仅仅是被匆匆一瞥。

  虽然,美术展览中还没有出现像平遥国际摄影节中6000幅展品的展览,可是,前不久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也可以算是规模较大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标题已经明确地表明了主持者努力的目标是大,它反映了当下展览之大,作品之大正成为视觉艺术展示中的一种趋向。通常在这样大规模的展览中,参观展览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走马观花。

  支撑规模庞大的展示活动的基础之一就是数量众多的艺术家,因为“人人都是艺术家”,所以,不要说是平遥国际摄影节中的6000幅作品,再翻几倍也是轻而易举。那么,当代艺术是以量取胜求得一时的兴盛,还是以质求长使之存之久远,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泥沙俱下之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为大多数的平庸之作所掩盖,特别是在疲惫的审视现实中,欣赏作品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的条件被庞大的规模和数量所消耗,那么,展示中的遮蔽则是在所难免。因此,策展人和组织者必须研究展示和观赏之间的关系,研究规模和效果之间的联系。特别要注意不能把艺术展览办成庙会。

  当然,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把艺术展览办成庙会也不失为一种方向。以平遥国际摄影节为例,如果真有大批的国内国外观众云集平遥,像黄金周中的著名景点一样;如果这些观众又不像黄金周中匆匆而过的游客,而是用上10天半个月的时间耐心地欣赏那6000幅作品,那么,一定会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其它不说,就是餐饮一项也是收益可观,如此,倒是吻合了政府所提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可是,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可能。相反,这种超大规模像庙会一样的展示活动,则会降低当代艺术的质量。(附图均为“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作品)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