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书法热在表面却掩盖了本体的许多问题

时间:2004-3-30文章作者:陈履生
  
  在“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座谈会上,陈永正先生谈到广东书法的现状,说广东书法50年来一直很热,但是,就像暖壶一样,一直在里面热,没有热到外面来。他的这一说法比较形象,一方面是说这次展览的意义,是要把广东书法热到外面来;另一方面是说广东书法少为学术界关注,是因为没有引起学界关注的热点。从展览的情况来看,脉络分明,规模庞大,既有难得一见的名家巨作,也有少有所闻的书家精品,再现了广东书法深厚的传统,能够纠正人们对广东书法以及广东文化的一些偏见。可是相比较于江南地区,这一传统在基础上可能要稍逊一筹,却不影响人们对他的一个历史的观照,尤其是在与书法发展现实的对比中,广东书法的历史发展以及成就,都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尤其应该在学术的层面上重新认识广东书法的传统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格。

  为了配合这一展览,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编辑出版了系列的学术著作和图集,如《南越陶文录》、《岭南书学研究》、《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这一系列的出版物,不仅反映了广东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也表现出这一展览在学术层面上的努力,超越了我们常见的书法展览,表现出了展览的学术内涵。以图书反映研究的成果都是一些具体的工作,而以展览表现书法的历史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些具体的工作和系统的工程如果在广东学者的案头再怎么热,可能都难以引起外界的注意,所以,有许多学者终其一生的努力,不及走偏门的一时之功。这正好与当代书法现状中的外热形成鲜明的对照。

  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的书法热,基本上都是本体存在问题的外热。如果说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摧残促进了文革之后书法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历史阶段中形成的第一波热潮,那么,这一时期人们关注的是抹平创伤,还无力关注一些书法本体的问题。这种热尽管还处于普及的层面,却在一个荒芜的土地上洒下了今天能够看到成果的种子。第二波热潮是在第一波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法学科化所带动的再一次普及。随着许多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开设书法专业,书法提升了它的学科地位,从而给人们一个在社会学层面上的认知,不仅刺激了书法的发展,也埋下了学科化之后的隐患。第三波热潮是与时代潮流相合的市场化和多元化影响下的书法发展。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各种书法活动此起彼伏,参展、获奖、入会成了书法界时代的主题词,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热,深刻反映了书法发展过程中急火攻心的内在问题;而在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个“现代”的文化趋势引导了书法发展走向歧路,但是,却在一个“现代”的时尚而热门的话题中吸引了人们对于书法问题的关注。显然,这些热点构成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也凸现了当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书法的热,以及热所带来的实际的市场和产业,一般性地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认为是有利于书法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热所潜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书法传统精神的消解,却异化了中国书法的文化特质。中国传统的书法强调修炼,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修炼笔力,修炼学养。可是,今天的书法主流关注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修炼,以致对形式和风格的关注超过了对书法精神的追求。这种形式化的倾向又以时尚性的方式引导了当下书法发展的潮流,因此,即使“二王”在今天,也难以参展、获奖、入会。另外,在观念的幌子下,各种假借书法的一些新的艺术,混淆了“假借”与“本体”的关系,有些异军突起的“现代书法”,在失衡的当代书法批评的现实中招摇过市。如果“现代书法”是一种实验,那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却把这种实验看成是发展中的必然。相形之下,那些还在修炼的书家们就显得有点迂腐,人家的一日观念,就抵你的千日修炼,价值观的漂移势必影响到书法的正常发展,影响到书法精神的传承。

  在弘扬民族文化的整体趋势中,书法将有可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热起来,外热不可避免,但是,更要关注内热,关注书法本体,关注书法正脉。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