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述评

10/15页 共407

比较陈半丁与齐白石看历史的失忆与复忆

时间:2004-5-7文章作者:陈履生


  1965年7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美院三位教员5月12日关于美术院校使用模特儿问题给江青的信上作批语,对陆定一、康生、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彭真作出指示,其中提到:“齐白石、陈半丁之流,就花木而论,还不如清末某些画家。”“中国画家,就我所见过的,只有一个徐悲鸿留下了人体素描,其余齐白石、陈半丁(之)流,没有一个能画人物的。徐悲鸿学过西洋画法。此外还有一个刘海粟。”(《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从以上的这段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在1965年时陈半丁和齐白石还是齐名。可是,40年之后齐白石仍然享有大名,市场上的画价也是不断攀升,而知道陈半丁的人却不多,陈半丁的市场价位也是平平。可以说,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陈半丁与齐白石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一现状却难以反映历史的真实,个中的原因也值得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的失忆问题,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前徒有虚名为后世所否定而被遗忘;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缺少市场的支持和学术的研究而被遗忘。陈半丁是属于后者。在20世纪美术史上,陈半丁与齐白石两人在民国时期的地位大致相等,但到了新中国美术史上,齐白石因为衰年变法和新中国的具体需要而突升了地位。齐白石1957年去世后,陈半丁一直活到1970年,也享有高寿95岁,在齐白石过世的这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画界论资排辈或论艺术排辈,当属陈半丁为画坛魁首。这一状况应该说是有利于陈半丁。而从艺术上来看,他们虽然各有特点、各有成就,可是从成就和画史地位上看两者是有差距,却不可能像名望那样有那么大的差距。尽管造成如此落差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与陈半丁在艺术市场和学术研究方面的状况有关。众所周知,市场上是买熟悉的画家,一位没有名而不能为公众所熟识者,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画家的画价高过晚清民国画家的道理。而熟悉的过世画家基本上是依靠学术来维系它的声名,但从学术研究的现状来看,当代学术中的个案研究都集中在一些熟悉的人物之上,因为这些熟悉人物的研究在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具体的研究上都少有难度。上述市场和学术两方面的关系,也是当代画家在艺术之外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现代社会的发展遮蔽了陈半丁,也逐渐忘却了他过去的辉煌以及艺术的成就,但是,以历史的眼光掀开遮蔽的尘封,陈半丁的艺术和人品却值得人们尊敬,是20世纪中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4月28日,“陈半丁纪念馆”在绍兴柯岩鲁镇开馆,“陈半丁与二十世纪北京中国画坛学术研讨会”也与之同时举行。显然,依靠地方政府为被历史遮蔽的文化名人重新找回历史的地位,不仅有益于像陈半丁这样被遮蔽的名人重新在公众中复忆,而且也有益于地方政府利用文化名人树立文化形象。

  为了解决文化名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失忆的问题,建立各种形式的纪念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样,为了让那些在历史和公众中失忆的名人恢复历史的记忆,建立各种形式的纪念馆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建立纪念馆首先要得到家属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捐赠作品,那么纪念馆徒有建筑很难成立。“陈半丁纪念馆”得到了家属捐赠的作品,使到这里来的人能系统地看到这位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为中国画的传承作出贡献的画家的作品,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唤起公众的记忆或增加后来的者的记忆,从而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文化资源,因此,过去屈指可数的画家纪念馆(美术馆),现在已经是为数众多。如果把这些馆做一个串联,就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成就,也可以反映当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建立各种形式的画家纪念馆,表明了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一些著名画家的厚爱,但是,建馆容易,办馆、养馆难。因为建馆是一时的投资,而办馆和养馆却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如果不能办好和养好,就很难发挥纪念馆宣传馆主的职能,相反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形象。(陈履生)

图片目录

图1 陈半丁纪念馆开馆仪式现场
图2 陈半丁纪念馆正门
图3 陈半丁纪念馆室内
图4 吴昌硕为陈半丁制定的润格
图5 陈半丁作品
图6 陈半丁作品
图7 陈半丁与二十世纪北京画坛研讨会现场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