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考验中国,也在考验中国美术

时间:2003-5-26文章作者:陈履生
5月23日,捐赠义演活动频在文化部门前举行
 

  自从美协等五单位发出“关于举办‘众志成城,战胜非典’著名美术家捐赠作品的倡议书”之后,全国美术界立即掀起了一个近几十年来少有的捐画热潮,从而也带动了关于这一时代主题的创作。美术家们满怀热情以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医护人员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对战胜非典的坚定信心,这种社会责任感的自然流露,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优良传统,也反映了中国美术家在灾难面前的良知和艺德。

  如果就传统而言,这一切都可以在历史的回忆中找到其渊源。50年代初期,为了支持抗美援朝,由全国妇联、文联、美协、北京市文联和徐悲鸿、梅兰芳、叶恭绰等发起举办的《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共收到1500件作品,其中有书画家何香凝、齐白石、陈半丁等百余人的作品和北京文物业捐献的各种古玩,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国的美术家还响应文联捐献“鲁迅号”的号召,捐献了大批的现金、首饰、银洋等实物。当时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带头捐献手榴弹,全院师生员工热烈响应,共捐献手榴弹294个,慰劳袋141个,人民币1020余万元、以及银元、金戒指和其他碎银金片等。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其他城市也相继举办了《抗美援朝义卖展览会》。当我们串联起这一系列史料并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不难发现,我们的优良传统还在。

  非典考验中国,也考验中国的美术。中国的美术不仅在非典时期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以实际行动论证了美术家队伍在非常时期是一支特别的力量。在十余天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美术家捐赠了400余件作品,特别是像启功、华君武、黄苗子、郁风、黄永玉、张文俊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都为此专门创作,表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而一批中青年画家合作的像《中华医圣》那样的大幅作品,更是反映了美术界的骨干力量在当今美术界中的作用,同时还反映了国画事业的后继有人。中国美术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不仅说明了中国美术传统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也说明了这种基于人文的传统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的表现中,各级的美术组织,在特殊时期像过去那样仍然发挥着作用和影响,使美术这种个体劳动凝聚成了集团的力量。这种组织、发动的工作,在过去是司空见惯,在今天虽然少有表现,但是在传统的影响下,恢复起来也是易如反掌。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一些新传统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确立和发展,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和影响,这提醒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这些新传统的价值和在当下的意义。

  5月23日,由文化部、文联联合举办的著名文艺家捐赠义演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伴随着电视的直播,更是史无前例的把美术推向了一个时代舞台的前沿,美术在非典这个特殊的时期内,表现出了平时不大容易看出来、或者说是平时不大容易认识到的社会价值。而通过这种表现,又可以看出传统形态的美术在当代中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也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正因为如此,完全可以说明传统形态的美术在当代中国并没有衰退,更没有退出主流的地位。而在纪念《讲话》发表61周年的日子里举办这样的捐赠和义演活动,其意义又不同一般。

  当代中国美术在发展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传统形态的美术一直受到现代艺术的挑战和挤压,非典给传统形态的美术以一个昂起头来的机会,也成为“灾难兴邦”中“兴”的那一部分。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灾难兴邦”的方式,并不是长远之计。在平安的年代里,传统形态的美术如何发展,借助于非典时期的对照,应该做一些反思。



布置在中国美术馆的捐赠作品



黄永玉先生的捐赠作品《我的祝国,我的人民》



郁风先生的捐赠作品《南丁格尔的烛光》



86岁高龄的江苏新山水画派最后一位代表性画家张文俊的捐赠作品



黄永玉向记者表述自己捐赠作品的构图和想法



黄苗子先生接受记者采访,谈他为抗击非典而作的诗



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画家合作的花鸟,刘勃舒题词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