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性艺术产业的困境

时间:2002-9-16文章作者:cnartw.com


艺术产业论坛开幕式



叶朗教授艺术产业论坛上发言

  "中国艺术产业论坛"自1999年创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如果说当年提出"艺术产业"的问题,"艺术产业"这一概念还不太清晰的话,那么,四年之后,"艺术产业"不仅为国家的政策研究部门所关注,也为一般的公众所认同。有论者说,"文化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在这个支柱中,"艺术产业"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艺术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有着很长的渊源,但是,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艺术产业的规模都是微不足道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水平制约了艺术的需求,经济的状况也决定了艺术成为商品关系的可能。但是,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的高度发达刺激了精神的需求,艺术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之中,主流性艺术产业因为其艺术的主流性而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也备受社会关注,但是,正因为它的主流性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传统的国画是目前最具产业规模的一个品种,它能够形成规模化的前提是因为它的历史传统和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影响。但是,形成产业化之后,也就是国画产品化之后,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传统国画的声名,也影响到这一产业自身的发展。

  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为了出口的需要,全国先后建立了一批工艺品厂组织商品画的生产,同时规模化地生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的中期,这一时期,国家为了换取外汇,外贸部门组织全国的著名画家从事出口画的创作,为此曾经发生了"黑画"政治事件。当时这些生产和创作的组织,都仅仅限于一定的规模。真正形成大规模的产业,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画遍布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商品部,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按理说,从五六十年就已经形成的制作仿古国画的工艺厂,会在这一热潮中得到发展的机缘,相反却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纷纷歇业,代之而起的是产业化背景下全面发展的个体化、无序化的生产。

  眼前的现实是,艺术产业的利润导向,使得国画和其它一些主流美术品种形成低俗化的灾难,主流文化的商业化、庸俗化,消解了主流文化的精致和崇高。它为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产业化的发展如何促进主流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发展,如何引领主流文化走上产业的巅峰,从而为中国艺术标高,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艺术产业不同于其它产业,它的生产规模有一定的限度,而这个限度不一定是由市场消费决定的,因此区别于其它工业品的生产。

  艺术产业中的很大一部分产品,必须保持它的品格和稀有度,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物以稀为贵的基本原理。如果产业化的发展,打破了这一规律,那么,市场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就会颠覆和破坏艺术产业,使原来与稀有相应的高价变化普及性的低价。这之中的主流艺术,如传统的国画;稀有材质的雕刻,如高档的玉雕;特殊材质和工艺的产品,如北京的雕漆和景泰蓝;个性化、低产量的民间工艺品,如民间剪纸和泥塑。它们在经过产业化之后,也不能盲目地扩大生产量,这是有许多教训可引以为证的。8月20日,北京产权交易中心拍卖原北京工艺美术厂破产后的库存工艺品,经过几番竞价,最终以180多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这个价格与第一次拍卖的起拍价相比,低了近400万元。这一结果以及工艺美术厂的破产,尽管有多种因素制约,但是,产业化后形成的高产量,以及产业的膨胀和畸形发展,使其中的很多高贵的品种如同飞入百姓家的王谢堂前燕一样,沦落为地摊货,应该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显然,艺术产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在产业政策、产业规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如何遵循发展的规律并符合它的特殊性的要求,是发展艺术产业首要研究的。


2002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场之一



2002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场之二



2002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场之三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