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松艺术历程的启示性意义

时间:2002-5-21文章作者:cnartw


上图为“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开幕式,下图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在研讨会上致词


  中国人自古就看重浪子回头,用“金不换”来形容可见其具有特殊性。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决定了美术发展的形态,因此在以后近30年的时间内,各个时期具有现代意味的种种新的艺术并没有在大陆得到发展,直至80年代初。相反,现代艺术在台湾却有了发展的机缘,当然这也有着许多社会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画坛上的刘国松旋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刮了一阵又一阵,最近新华社记者在一篇采访记中这样评价他:“台湾画坛40年以来一直居于先锋地位的画家、教授,台湾文化界赴大陆交流访问第一人。”这里的“先锋地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反叛传统。

  刘国松有幸成长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20世纪的文化发展来看,在一个激烈的文化运动中,每一个时期都有可能伤及传统,而这种伤及又都具有偏激的特征。50年代,刘国松在台湾和所有的传统背叛者一样,以反传统而起家。他与他的同龄人一起以反叛潮流的大无畏精神进入了否定以往一切的行动之中,从而开拓了为他们的创造所提供的一个空旷的原野——“民国以来的美术史只是一片空白”——刘国松站在自己所创造的观念基础上开始与传统拼杀。刘国松不仅批判中国画的传统,而且还说“毕卡索,你的确老了”,直指西方绘画中的近代传统。他在台湾画坛上掀起的抽象主义狂飙,曾经令画坛刮目相看。

  可是,1959年刘国松在看到北宋范宽的名作《溪山行旅图》和其它故宫藏品之后,在思想上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反映传统艺术精华的作品强烈刺激了刘国松的艺术神精,并促使他更加深刻地反思对传统的认识。他感悟到“任何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不会离开他自己的传统,更不必加以排斥”。显然这与他此前的言行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刘国松在发现了传统的价值之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放弃了画布和油彩,重新启用了宣纸和水墨。尽管这种转变具有某些表面特征的意义,但是,能够迈出这一步对于风头正劲的刘国松来说,已经很不容易。在此后的历程中,他仍然以“革中锋的命”为口号,在“国松纸”上演绎着风云万种。“中锋”曾经在明清以来的中国画的传统中代表了中国画的“命”,刘国松的这一革命非常智慧地抓住了一个要害,因此,他也再一次被认为是传统的背叛者。此后,刘国松在太空画、抽象水墨、无笔画(拓印)的各个系列中,都仍然以传统为批判的对象,只不过这个时候所批判的传统没有以前那么宽。

  进入90年代,刘国松随着漫游祖国河山,他的画面又一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从思想上认同了传统的博大精深,关键是文化立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庆幸的是,他没有回归到“中锋用笔”上来。不管是反叛,还是回归;是如何的反叛,又是如何的回归,刘国松作为一个个案给于今天的美术发展,给与年轻人的文化选择,都具有启示性的意义。今年,刘国松已经70岁了,他仍然壮志未酬。一个水墨画坛上的理想主义者,像一个回头的浪子,将对21世纪中国的水墨画作出何种的贡献,人们可以通过5月19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上看到刘国松的心路历程,看到浪子回头的历史轨迹。


研讨会会场



台湾美术史专家王嘉骥先生作报告,左为美国著名美术史家李铸晋教授



本网艺术总监在会上作报告,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主持(右)



台湾著名美术史家汉宝德教授(左),徐小虎教授(右)


新闻背景:

刘国松七十回顾开幕

  (中国艺术视窗网讯)“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19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这次最具代表的欣逢刘国松七十大寿的全记录个展,格外受到大陆艺坛的瞩目。

  刘国松,祖籍山东,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他从十四岁开始学习传统国画,二十岁改习西画。大学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并提出很有价值的口号:“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其理论现已广为海内外水墨画家甚至史论家所接受,并形成一股潮流。在过去四十年中,刘国松一面创作一面教学,自己发明了很多新技法,也创造出多种不同形式个人独特画风。其艺术成就,主要是把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用创新的技巧与方法,参以西方的理论与创作观念,融会而成一种新的艺术结晶。他沿用了中国传统的笔、墨及纸,作为基本的工具材料,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加入不少西方的因素,创造出崭新的绘画技巧与风格,能够充分反映其个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当前中国文化的精神。

  据主办单位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表示,本次展览完整收集了刘国松早期至近年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使观众能了解刘国松不断试验和创造水墨技法,把中国水墨画推向现代化的过程。北京展出至28日,之后还将在上海和广州美术馆展出。

  又讯:“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学术研讨会”20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贵宾室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的学者40余人。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