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达利从南走到北

时间:2002-7-24文章作者:cnartw.com


达利作品之一、之二



达利作品之三



达利作品之四

  达利从南走到北,所到之处都掀起一股舆论热潮,爆炒达利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文化时尚。在新闻的记忆中,达利是从2000年6月北京中国美术馆的“萨尔瓦多·达利绘画原作展”开始进入中国,在这次展览的20天时间内,观众有近8万人。而达利在中国成为一个文化热点,是在这一年左右时间内的走南闯北——去年5月,“魔幻·达利”大展继北京、台湾之后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单日参观人数超过7000人,一周内,就有3万余人观看了画展。12月,达利的《带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出现在上海艺博会上,吸引了三家投资人,但因为高额税收等问题,未能达成收藏协议。后来又有了广州、武汉等地的巡展。今年的4月底,《狂想的旅程——大师达利互动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广东美术馆面对这个保险金额高达10亿元、而先期投入200万元、被称为“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关于达利艺术的展览”,打破了很少做广告的常规,利用媒体、公共汽车、街头宣传栏甚至直升飞机大做宣传。在展出两个月之后,这个展览近期又移展于北京,作为期三个月的展览。

  从小投入、小规模试探性的进入,到大投入、大规模有目的的抢滩,一个西班牙画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通过中国人的努力,给中国的文化界上了一课——艺术如何推广、如何运作、如何赚钱、如何……,总结达利从南走到北的经验,弘扬、发展、提升中国文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为了让观众看懂并接受达利,展览主办者精心准备了达利生平介绍、展品解说词、数码讲解器以及宣传极热的6种互动体验方式。其中在中国展览中首次采用的互动系统,更强调观众的参与,进而产生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改变了艺术展览一成不变的被动欣赏方式。多媒体设备的辅助,将参观者的影像通过摄像头展现在屏幕上后,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按钮随意拉长、旋转、不规则地收缩或扩大影像上的任意部位,人们感受到昔日大师的超现实主义创作过程。所谓的互动就是一种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或媒体中所遇到的各种游戏有共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新方法,利用了新形式,特别是把它用到了展览之中。

  一年多来,达利在中国得到了普及性的认知。透过新闻的炒作,尽管大众未必能理解这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尽管行家也未必能看出多少门道,但是,大众还是看到了热闹。在广州,媒体上有“达利使广州‘骚味’弥漫”、“广州人不买达利的账”、“达利从广州滚出去”等醒目的标题;在北京,展览未开之前的一个月就有了新闻宣传,而开展前各个媒体的连篇累牍,对于“达利能否再火京城”,新闻率先开始表态。新闻和展览的互动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像达利展这样充满了各种谈资而且又互动得那样完美的实在是少见。

  尽管“狂想的旅程”定位在商业展览之上,可是这种商业性的展览,也反映出许多文化上的问题。如果撇开文化上的问题不论,就商业性来说,显然,这种大投入要想收回成本是很难的,如果要达到展览的收支平衡,每个举办展览的城市就不得少于10万观众掏钱买票看展览。广东美术馆的结果就已经证明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么,如果从花钱赚吆喝这一点上来说,虽然投资人得到了一点声名,但是,最大的赢家却是达利。中国人为什么要为达利的声名买单?达利的名气已经够大了,何必要做这锦上添花的努力。现实中弘扬中国文化时往往是捉襟见肘,那么,对弘扬中国文化来一点雪中送炭岂不更有意义?
  无疑,达利是盛宴中很好的原料,包括他的癫狂怪异都可以大做文章。在经济社会中,像达利画展50元一张的门票,像10亿元的高额保险,都反映出内在的一些问题和关系。而此次来北京的几十件可出售的达利作品,除了雕塑外,还包括有在世界上限量印刷的版画、油画,这些作品价格最便宜的有两、三千元人民币;最贵的要六、七万元人民币。达利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意。把文化做成生意在经济社会中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通过经济的手段可以宣传文化,而这种手段在当下是最切合实际的,那么,也应该改试试把中国的文化做成生意,当然能够做到国外就更好。


达利作品之五




达利作品之六



达利作品之七



达利作品之八



达利作品之九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