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

时间:2002-10-30文章作者:cnartw.com


上图:陕西米脂汉画像石,下图:“中国汉画学会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场



“中国汉画学会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场


  作为国家一级学会的“中国汉画学会”,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包括在学术界的影响可能也非常有限。这是一个专门研究汉代绘画的学术团体,集中了国内一批研究汉画的专家以及文物工作者,这些专家学者大都是学富五车,常年钻研在故纸堆里。如果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干这一行,论求名非常有限,论求利基本上没有。但是,他们却是几十年如一日。不说其它,能每两年开一次年会、而且坚持了十几年就不容易。

  “中国汉画学会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0月19日在陕西榆林市举行。榆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当地文管会能承担这样的会议实在是不容易,而为了汉画研究,各地的代表从四面八方集中到榆林,交通不便带来的险阻也反映了他们可贵的敬业精神。参加这次年会的代表共47人,榆林市各县列席代表11人以及榆林市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9篇,论文的主题分汉画考古与研究、汉画与文化两个部分,充分反映了两年来汉画研究的成果,具体表现为:

  1、深入研究了汉画中的一些个案问题,同时,反映了最新的考古发掘和发现的成果。如杨爱国先生的《陕北汉画像石二题》;王良田先生的《柿园汉墓壁画考释》;赵殿增、袁曙光先生的《“天门”续考》;杨爱琴、张帆女士的《商丘出土的西汉前期汉画像石》;王炜林先生的《陕北汉画像石中“神树”题材述考》;高文、王锦生先生的《四川新津县汉代画像石棺上之新发现》;唐世钦先生的《试论徐州茅村汉画像石墓的文化内涵》。这些论文都从具体材料出发,考释了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记录了某一新发现的基本情况。史料充实,论点鲜明。

  2、扩大了汉画研究的领域,唐长寿先生的《四川汉墓画像中的生命题材》;郑岩先生的《关于墓葬艺术“观者”问题》;陈昆麟先生的《从汉画看中国数学的应用和发展》;黄佩贤女士的《汉代的北方动物神形象》;牛天伟先生的《汉画中的虎崇拜习俗初探》;黄雅峰先生的《南阳汉画像石环境艺术题材的本元文化特点》;曾宪波、姚建东先生的《由汉画看汉代教育的繁荣》;李荣有先生的《汉画音乐考古的艺术学思考》,周志元女士的《试论汉代书画装璜工艺》。这些论文以不同的文化视角,发现了图像中的一些特殊题材,或通过文献资料的印证,并就此在文化、习俗、审美、教育、材质、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对汉画相关文化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孙周勇先生的《大保当汉代城址的相关问题探讨》、田亚歧先生的《关于秦墓“戎狄”文化因素探讨》、王恺先生的《汉画像石与玉文化》,游振群女士的《马王堆一号汉墓朱地彩绘棺之艺术风格试析》,他们的研究都表现了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深入研究。另外,江继甚先生把汉画拓片和名人书画题跋以及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为汉画研究提供了一点新的思考。

  4、增加了对汉画研究方法论的思考,张欣先生的《汉画记录方法反思》,提出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所产生的新的记录方法,以促进汉画的研究,反映了汉画研究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朱青生先生的《汉画资料整理的观念与方法及〈中国汉画研究〉的编辑》,不仅提出了汉画研究的观念问题和技术标准问题,同时也对汉画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些具体研究之中,杨爱国先生通过对具体图像的考察,提出对画像石的研究,要多方面地考证,特别要考虑功用的问题。孙周勇先生提出考古学要与其它自然科学结合。他们的观点也表现出研究者方法论和视野的拓展。

  这些具体的研究表现了学科范围的扩大,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汉画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多学科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渗入,也呈现出汉画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术层面。另一方面,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不断扩动,尤其是青年学者的表现,反映了汉画研究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态势。同时,研究汉画的海外和国外学者的增多,也显现了汉画研究的繁荣。


陕西绥德汉画馆



陕西绥德汉之一



陕西绥德汉画至二



陕西绥德汉画之三



陕西绥德汉画之四



陕西绥德汉画之五



陕西绥德汉画之六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