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两个“三年展”已经说明问题“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像“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或“卡塞尔文献展”这样的国际性展事,是通过中国艺术家的不断参与而逐渐被国人所知。早期的中国艺术家以民间的方式参与国际性展示的行为,往往给中国的参展艺术家带来了许多身份上的困惑,因此,中国的艺术家一直期望有自己的“双年展”,从而打破外国人的垄断,或消解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歧视。自上海“双年展”之后,中国的“双年展”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双年展”这一展览方式在中国遭遇到一哄而起。几年之内,中国不仅是从无到有,而且也成了世界上最多“双年展”的国度。或许是因为“双年展”过多过滥,所以,有一些新的策划则启用了新的名称,比如“三年展”。 近20年来,中国的文化事业中援引了许多国外的文化运作机制,从拍卖会到博览会,都像变换的风景,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了不同级别和规模的拍卖会或博览会,有的属于中央,有的属于地方。而现在流行的是年展。如果从年展方面来说,5年一次的全国美展则是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国家级的年展,可是现在说的年展中的“双年展”或“三年展”,却是另外一个意义,它是专指那种具有国际性的现代艺术展览。虽然中国有一两个“双年展”或“三年展”不是坏事,但是,外国有的不一定中国就要有,比如“双年展”,美国、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没有。而在同一个国家内,这个城市有的,那个城市也不一定就要有,比如德国卡塞尔有了“文献展”,那么,比只有20万人口卡塞尔大的德国其它城市也没有。可以说,“双年展”或“三年展”在中国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社会近年来普遍出现的弱势心态,好像外国有的,如果中国没有就是不现代、不开放,因此也要拷贝一个。这种弱势心态的蔓延,反映到城市之间、单位之间,也就演化为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和重复。 就本质意义上来说,“双年展”和“三年展”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所不同的仅是“两年”和“三年”的不同。9月28日,“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无疑,这是中国“三年展”的“首届”,但是,一个多月后,“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也将于11月18在广东省美术馆开幕。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年份而且是前后仅差一个月的时间内,搞两个“三年展”,是值得反思的。 两个三年展好像是一场比武的擂台,彼此在“比”的过程中消耗很多。如果能够集合几个方面的力量,搞好一个国家的或一个城市的“双年展”或“三年展”,不仅是有效地利用了当代文化资源,而且也把众多勉为其力的“双年展”或“三年展”从捉襟见肘的资金匮乏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也让艺术家们从赶大集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树立当代文化的品牌形象,为国家和城市争得荣光。以5年一次的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为例,就是以1280万欧元的预算作为其地位的基本保证,而广东省美术馆号称“700万打造中国年展品牌”,虽然在中国的年展中已是大手笔,但是,与卡塞尔文献展相比则是一个零头。如果,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两级政府协调好彼此的关系,不仅能办好具有广东或广州地方特点的年展,说不定这样的展示还能代表国家。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在有序的规划中表现出城市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这是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毕竟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还很短暂,但是,我们不乏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比如巴黎的三大艺术场馆,卢浮宫展示古典艺术,奥赛博物馆展示19世纪到印象派的艺术,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展示20世纪和现代艺术,彼此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还是以广州为例,也有广东省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三大场馆,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三个场馆不仅是特色不够鲜明,而且有许多的重复和交叉。类似这样的问题,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相继出现。 因此,将年展或其它文化资源集约化,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社会效益,是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课题。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作品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