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时期显现出中国美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时间:2003-5-18文章作者:陈履生
5月15日,中国美协等5家发起倡议单位的画家,在中国画研究院以合作的方式,为抗击非典捐画活动掀开序幕



合作《中华医圣图》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震惊和不安,毕竟像这样的大规模疫情,今天的人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而对于像欧洲黑死病那样的人类灾难,今天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局限在历史的知识之上,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有无数的理由可以战胜SARS灾难,可是,现实中的惊慌则是难免的,而战胜灾难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财力的,因此,用科学战胜灾难,用艺术抚慰民心,则是现实中人们的期望。就传统来说,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总会发出最后的吼声,总会以其民族的力量和智慧战胜灾难,这就是现在常说的“众志成城”。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美术家每当遇到重大的历史事件时,都会拿起自己的画笔,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汗水倾注在作品中,以此鼓舞人民,激励人民,抚慰人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文关怀,那些与时代相呼应的作品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的抗战时期,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傅抱石的《屈原》,以及一系列的版画作品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身受侵略的苦难和抗击侵略的决心。而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则记录中国人民遭受邢台大地震的不幸与抗震救灾的历史,还有反映1998年抗洪救灾的诸多作品,也都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力量。可以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我们的一项优秀的传统,它是中国美术家们的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和写照。今天,在“非典”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能否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以及如何发扬与继承这一传统,都检验着我们对这一传统的认知。

  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早在4月19日,当《羊城晚报》报道了广东省中医院护长叶欣为战胜非典以身殉职的事迹后,广东著名的88岁高龄的漫画家廖冰兄即含泪提议为叶欣在殉职的医院竖立汉白玉雕像,并率先捐出1万元。而著名雕塑家唐大禧闻讯欣然决定义务为叶欣创作塑像,广东美术家协会则决定捐助塑像底座。雕塑家唐大禧连续10来天加紧创作,完成了叶欣护长的塑像,并于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当日举行揭幕仪式。与此同时,中央美院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出一批表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的宣传画;广东漫画界人士决定举办《抗击非典众志成城漫画展》,目前正在积极地征集稿件;北京雕塑家开始设计“抗击非典纪念碑”;北京大学广告协会在北大团委的指导下,在三角地开展了“缤纷口罩,多彩生活——口罩设计大赛”。这一切都成为在当下抗击非典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内重要的艺术活动。
  这一期间,全国各地的美术家,也积极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为抗击“非典”贡献力量,献出爱心。从5月初开始,全国画院系统的江苏国画院、上海画院、北京画院、中国画研究院的捐款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中许多老画家的热烈响应,更是显现出了他们的德高望重,成为当地文艺界的美谈。军博书画院等单位还以捐画的行动表示了对抗击“非典”的支持。中央美院及时印制名家的美术作品并装上镜框送往“非典”定点医院,美化院内环境。


唐大禧创作的《叶欣像》


  5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联合发起,向全国美术家发出了关于举办“众志成城,战胜非典”著名美术家捐赠作品的倡议书,要求全国的美术家“积极行动起来,用艺术表现时代的主题,展示人类追求美好的精神和力量;用艺术驱赶恐惧,增进人们战胜非典的信心。同时,献出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力量化成‘众志成城’中的一块块砖石,为战胜非典作出贡献。”

  显然,一个能够反映中国美术家社会责任感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活动将在全国各地举行,它将反映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城”上,有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美术家所奉献的砖石。这也像遇到历史上任何一件重大灾难一样,中国的美术家有与国家、民族同生存共患难的传统,有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传统,有丹青言志、画笔为武器的传统。今天,这一传统在“非典”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