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间:2004-07-24文章作者:
1949年9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结束。会议一致通过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提案,并通过了纪念碑的碑文。傍晚时分,毛主席和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破土奠基典礼。接着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开始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不久,收到方案约180份。梁思成在1951年8月致彭真市长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问题的信中,详细阐述了他对碑的设计意见。1952年5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组成,其主要成员如下:主任彭真,副主任郑振铎、梁思成;秘书长薛子正;工程事务处处长王明之,副处长吴华庆;建筑设计组组长梁思成,副组长莫宗江;美术工作组于6月19日成立,组长刘开渠,副组长滑田友、张松鹤;土木施工组组长王明之;当时还有设备组、采石组、财务组、记录组(当时组长均未定)。此外还设有:史料专门委员会,召集人范文澜;建筑设计专门委员会,召集人梁思成。7月中旬,史料委员会初步提出浮雕主题方案共九幅。1953年1月19日薛子正传达毛主席关于浮雕主题的指示:“井冈山”改为“八一”;“义和团”改为“甲午”;“平型关”改为“延安出击”;“三元里”是否找一个更好的画面?“游击战”太抽象,“长征”哪一个场面可以代表?史料委员会又经过多次讨论,原先提出的浮雕主题又经过多次改变,才决定用现在雕成的八幅。大约于1952年夏,由郑振铎主持召开会议,最后决定采用梁思成建议的这一设计方案(即现在已建成的方案),但对碑顶暂作保留,碑身以下全部定下来,并立即开始基础设计并施工。这个方案碑高约四十点五米,是按广场扩建为宽二百至二百五十米,由北面任何一点望过去,在透视上碑都比正阳门城楼高的考虑设计的。结构方面考虑到土壤荷载力和地震等问题。1954年11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开会,彭真市长指示碑顶采用现在的“建筑顶”,即梁思成最初的建议。原因是碑四十米高,上面再放上群像,不管远近都看不清楚,而且主题混淆,不相配合。同时也把浮雕的主题定为“鸦片”、“金田”、“辛亥”、“五四”、“五卅”、“南昌”、“敌后”、“渡江”八幅。1956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胜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