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融会中西的一代画魂

时间:2002-07-19文章作者:丁晓平
1895年7月19日,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诞生在江苏宜兴县屺亭桥镇的一个画师家庭。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在这个普通的门牌号码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叫徐悲鸿。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来到这个躲在路边的“徐悲鸿纪念馆”,访问他的夫人廖静文先生。在她平静而凄婉的述说中,徐悲鸿艰难坎坷又勇敢顽强的一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人说,悲鸿的名字取坏了。悲鸿真的是个命苦的人。1895年7月19日深夜,江苏宜兴县屺亭桥镇的知名画师徐达章第一个孩子呱呱落地,鄙薄功名、不求闻达的他,靠课徒鬻字卖画养家糊口,为了图个吉祥,他把儿子取名“寿康”。因家境贫寒,他无法供儿子上学堂,6岁时就让儿子随他读书,9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这时他开始教儿子学画。小寿康还喜欢到茶馆里听评书,《三国》、《水浒》、《岳飞》中的英雄人物强烈地影响了他的性格,他为自己精心刻了一枚“江南贫侠”的印章。13岁,寿康随父亲开始流浪江湖卖画。看到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现象,他开始忧国忧民,便在自己的画上署名为“神州少年”。17岁时,父亲重病卧床,寿康开始独自挑起家庭生活重担。他靠自己的画技和名声,开始担任三个学校的图画教师。这时他听从父母,与邻村的一贫寒人家的女孩结婚,婚后不久,妻子与孩子双双病故。19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寿康借债埋葬了父亲。他牢记父亲“业精于勤,生活再苦,也不要对权势折腰”的教诲,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在历尽颠沛流离中的饥饿、失业和屈辱后,他在一些爱惜才华的乡亲的帮助下,一边卖画,一边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语。这时,他深深感受到民族、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想到自己像一只孤独的鸿雁,四处流浪漂泊,便给自己取了个笔名——“悲鸿”,来警醒自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23岁的徐悲鸿认识了上海大同学院的国文教授蒋梅笙。蒋家夫妇与次女蒋碧薇都喜欢上了悲鸿,但19岁的女儿已在13岁时就许配他人。就在徐悲鸿准备东渡日本时,蒋碧薇毅然与他同行。面对反抗封建婚姻的美丽姑娘,徐悲鸿深深感动了,他尝到了爱的甜蜜。但由于他们结合是草率的,对爱情和婚姻都缺乏深刻的了解。视艺术为生命的徐悲鸿和过不惯贫苦生活、讲究穿戴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大家闺秀蒋碧薇,渐渐在感情上出现了矛盾,并开始干涉他的创作和思想。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巴黎,还是后来回国,蒋碧薇都处处为难,最后成为他人的情妇,徐悲鸿念及当年私奔的初情和不愿毁掉家庭,为了艺术和真理,他把痛苦埋在心里,仍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以复兴中国美术为己任。说到这里,廖静文说:“后来有人说,悲鸿的名字取坏了。悲鸿真的是个命苦的人。”而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徐悲鸿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许多作品,对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无情鞭笞,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的美术作品也开创了“中西结合”的“先驱”,是融会中西绘画艺术的一代画魂。“我从19岁第一次见到他就爱上了他,至死也不会改变。”廖静文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带着婚姻的失败和生活的无奈,徐悲鸿抱着一颗受伤的心,在桂林独居7年,为中国美术肩起自己的责任。他在民族危难之时,把自己在国画展所得的全部巨款捐献给祖国和人民。他不怕威胁利诱,积极投身民主运动,不参加国民党,并与田汉等共产党人结为好友,写宣传共产党的文章,拒绝为蒋介石画像,拒绝卖画给援蒋的美国外交官。1942年,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桂林考大学的廖静文,因为火车遭日本人轰炸而错过了报名时间,只好到一家文工团当歌唱演员。这年底,她在报纸上看到重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招收图书管理员,她就去报考。她在这里认识了徐悲鸿。然而,28岁的年龄差距,遭到了她父亲和姐姐的反对,年轻的廖静文在彷徨和犹豫中不能自拔。1943年春天,徐悲鸿在重庆和成都举办的画展,都深深地打动了廖静文。但她仍然没有勇气答应徐悲鸿的爱情。后来,她终于考上了在成都的金陵女大。不久,独自一人生活的徐悲鸿病倒了。廖静文知道后,心里充满着痛苦和焦急,她想起了17岁时就读过的小说《简·爱》。她心中长久地回荡着罗契斯特尔与简·爱的那段对话——“一个残废的人,比你大二十岁,你必得伺候他的?”“愿,先生。”“真正愿意吗,简?”“最真不过了,先生。”于是,她毅然辍学陪徐悲鸿回到重庆。虽然又受到蒋碧薇的重重阻挠干扰,但廖静文还是坚决和徐悲鸿在贵阳正式举行了订婚礼。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和廖静文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了婚礼,由郭沫若和沈钧儒证婚。郭沫若还送诗祝贺:“嘉陵江水碧如茶,松竹青青胜似花。别有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后来,田汉风趣地把巴尔扎克的话“恋爱是人生最难的学校”送给他们夫妇,还说“现在悲鸿已经从这个学校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从此,徐悲鸿和廖静文畅饮着爱情的甘露,她更加热爱徐悲鸿,热爱他的艺术和事业,为他铺纸磨墨,饮食起居体贴入微,可谓举案齐眉。正如徐悲鸿自己多次对他心爱的妻子所说的:“静,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的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爱情。”而为了报答妻子,徐悲鸿在自己的创作和收藏的珍贵画卷中都题写了“赠给爱妻廖静文”。对他们来说,幸福的春天真的是刚刚开始。婚后不久他们迁居北京,徐悲鸿担任北平艺专院长,随后有了两个儿女。廖静文说:“我希望用自己忠诚的爱情给悲鸿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让悲鸿享受晚年的幸福。”然而,在1953年9月23日凌晨,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在参加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由于工作劳累和医生误诊,不幸因脑溢血病逝。徐悲鸿的口袋里还放着3颗水果糖——这是他的习惯,每次在外面开会回来总带3颗糖分给妻子和两个孩子。廖静文静静地述说,我不禁动容插话说:“58岁,还不是晚年,徐悲鸿先生是英年早逝啊。”谁知道我短短的一句“英年早逝”,竟让廖静文突然老泪纵横,满面凄然。她说:“我从19岁第一次见到他就爱上了他呀,至死也不会改变。”“我已经80岁了,余年已经不多,希望我能为悲鸿未竟的事业工作到最后一息。”廖静文说。徐悲鸿和廖静文在结婚不到8年后,孤独地留下了才30岁的妻子和两个不到7岁的孩子。廖静文悲痛欲绝。周恩来总理沉重地说:“徐悲鸿的死是一个永远无法补偿的损失!为什么让他带病从早到晚开会?以后决不允许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并亲临他的遗体前告别。安葬好徐悲鸿后,廖静文哭着走进文化部,把家里的全部钥匙交给了沈雁冰。她要将徐悲鸿创作的1000多幅作品和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代表书画家的1000多幅作品,以及各种珍贵图书、图片、碑帖等一万余件,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徐悲鸿送给她个人的画。她说:“悲鸿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事业,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这不仅是对悲鸿最好的纪念,也是为了实现悲鸿生前的夙愿。”同时,她还将徐悲鸿以她的名义购买的住房无偿捐出作为“徐悲鸿纪念馆”。1954年9月26日,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建立,周恩来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为了把徐悲鸿的一生写下来,30岁的廖静文重新走进大学,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寒假,廖静文来到徐悲鸿自20岁离开就没有回去的家乡,遍访亲朋。1957年,她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了《徐悲鸿一生》的写作。然而“文革”开始了,徐悲鸿的墓碑被红卫兵砸掉,家被抄,多年收集的资料被烧毁,徐悲鸿纪念馆也因修建地铁被拆除。廖静文自己也被红卫兵打得死去活来,晕死过去,又用冷水浇醒,再接着打。她就写信给周总理要求保护字画,叫两个孩子送去。周恩来就对红卫兵说:“徐悲鸿始终没有向国民党屈服。”这样,所有的珍贵字画都转移到在故宫博物院租借的一间房子里,一放就是13年。1973年,周恩来亲笔写信给廖静文,洽商恢复徐悲鸿纪念馆的事情。1982年,廖静文以心作笔,饱蘸血泪终于完成了《徐悲鸿一生》的写作。在结尾处,她写道:“我对悲鸿的爱是深沉的,永生难忘。谨以此书作为一束洁白的、素净的鲜花,敬献在悲鸿的墓前。”(本文采写中得到廖静文先生热情教诲,深表谢忱,并祝她80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