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冠天下

时间:2002-07-22文章作者:
石狗硕大的性器,记录着古代雷民生殖崇拜的文化心理。据说现在还不时有人带着红薯汤偷偷地前来祈福。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它或者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者被当作可恶的象征,也有孤独者的自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向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自己孤独地发问:这“是不是我最后的家乡的狗?”而唐代诗人元稹《说剑》诗中“留斩泓下蛟,莫试街中狗”句,就对狗极不友好。而记者日前在湛江、雷州采访时却看到,狗在这里远远超出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那千姿百态、生动传神的石狗,活脱脱就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情。据同行的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志介绍,雷州石狗是目前所发现仅存于雷州地区的石刻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百多尊石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在雷州博物馆,其形态的多样性和生动形貌,更让人吃惊。雷州地区自古就有狗崇拜的传统,甚至连“雷州”之名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到“吉祥物”到“保护神”几个阶段的演变。据《雷祖志》记载,雷州是古代南蛮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雷州”之名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就是九耳狗发现的石卵中诞出的雷祖两手中现出的。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雷民用石头雕刻狗的形象,安放在村口、路边、巷头、门旁、水口、坟前,以驱邪治魔、保境安民。雷州地区的石狗,有的抽象有的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有站有伏有蹲,有的仰天望日,有的平湖凝波;有的带着粗旷的野性,有的温润如处子。种种拟人之态,让人心生同情。这些石狗大者达2米多高,1000多公斤重,小者只有几厘米高。石狗的材质多为本地的红砂岩,在经历了太多的岁月沧桑之后,有不少已被风化侵蚀得不太完整,但依然简洁大气,神采不减。湛江、雷州的文博专家称,石狗是雷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雷州博物馆陈志坚馆长通过对实物和发现环境的初步分析,推测现有石狗最古老的可能至唐代,及至宋元明清各期的都有。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雷民还有打刻石狗、供奉石狗的习俗。目前,湛江市和雷州市已对其采取保护措施,雷州市政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收集工作,并准备将它们集中起来,建一个石狗林公园,目前湛江和雷州两地博物馆已收集了300多尊石狗。由于史籍记载的缺乏和实物纪年的缺失,这些石狗大多无法进行断代。雷州石狗多出现于乡间,有的甚至是在水下或荒郊野岭的草丛中找出来的,石狗上多无纪年;其周边环境也多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有关石狗的文字记载相当缺乏,湛江和雷州博物馆的专家虽然早已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难度还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