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建设中的公共艺术

时间:2005-4-22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地铁是城市实力的体现,地铁形象则是城市文化的表现。世界上最早的地铁——英国伦敦的地铁于1863年投入使用;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莫斯科地铁(1935年启用)每年最高流量达33亿人次;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系统——英国伦敦的地铁全长490公里;世界上车站最多的地铁——纽约地铁(1904年启用)共有468个车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早的地铁——北京地铁在1969年10月1日才建成投入试运营,但是,“十五”计划期间,在中国城市交通投资达八千亿元人民币中,用于地铁建设的资金将有二千亿元。因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的城市建设中,地铁建设都是投资最大的市政工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个国家各个城市的地铁和城市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车站的建筑设计是表现地铁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次是公共艺术设计。总体来看,因为技术的原因,一些和技术相关的设计都有许多类同之处,比如都有售票口和剪票口等。除了一些标准化的设施之外,那就是一些几乎是“标准化”的引导指示牌,当然,在这个上面的设计也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实际上大面积的公共艺术设计,才是体现城市文化的核心。这种公共艺术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现代诉求,更多的是表现了现代人对于公共艺术环境的理解,设计者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公共性而表达出设计者的个性,这一个性也就更多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质。所以,在巴黎罗丹博物馆所在地的VAENNE车站,就竖立着罗丹的巴尔扎克和思想者的雕塑,而在巴士底车站则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并陈列了一些历史文物。


  北京地铁在20世纪70年代初运营后,其建设方将其作为国家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也考虑到公共艺术的问题,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美术史上的北京地铁布置画的创作。那时候集中了全国在创作上有成就的画家,创作了一批主题性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要求。后来,这批油画在地铁的公共空间中,一方面因为材质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内容在文革结束之后为社会难以容忍。所以,在文革之后即被取消。可是,北京地铁在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成功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壁画制作。这些壁画在今天已经染上了岁月的风霜,显得与周围不太吻合。北京地铁作为历史的产物,在公共艺术方面留下了历史的缺憾。但是,在重大建设项目中考虑公共艺术的问题,北京地铁则是承前启后。


  在20世纪后期国内新一轮的地铁建设中,公共艺术缺少整体的考虑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整体的、倾向性的问题,它说明了甲方(在更大范围内来说是市政领导者)缺少对于公共艺术重要性的认知。公共艺术的重要性有很多方面,除了文化和审美的意义之外,像地铁这样的公共设施,内部公共艺术品的导向作用就不同一般,它不仅可以形成某一个具体车站的标志性特点,而且对于进出方向也有引导的作用。因此,地铁更应该关注公共艺术的设计。


  南京的地铁起步较晚,可是,建设方则在充分考虑南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在总计16个站中的9个站设计有10件公共艺术作品。为此,南京艺术学院集中了本院和社会上的精英,组织专门的创作,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到材料、技法,都反复研究、推敲。这批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南京的历史和现实文化,而且,反映了公共艺术的特点,与过去公共艺术中的壁画的概念大相径庭,表现出了艺术的时代特点。显然,它不是填补一个公共空间,而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营造艺术的氛围。与公共艺术中的空间的概念相应的是时间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材料的永久性,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南京地铁在这方面的努力和突破,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当然,现代的公共艺术不是孤立的一件艺术品,它有着与周围的关系问题,对于南京地铁来说,内部的公共艺术不仅有内部的环境的问题,还有与外部周边的环境问题,这是市政建设中需要另外考虑的宏观的问题。如果缺少这样的宏观规划,那么,内部的公共艺术作品就有可能是鹤立鸡群,难以融入到社会之中。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