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市化中的雕塑“鲤鱼跳农门”

时间:2005-8-11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最近在网上有一个关于雕塑“鲤鱼跳龙门”的调查,它是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先生发起。关于雕塑“鲤鱼跳龙门”,所提供的材料是这样说的——“2004年2月4日,深圳市龙岗区首次用‘送雕塑进村’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工作,将以前只有城里才看得到的城市雕塑建在了农村。”“这尊雕塑是由龙岗规划国土分局捐赠的,它由大小不同的5条鲤鱼组成,安放在西坑村活动中心门前的水池中。……由于上空横着活动中心一处高梁,因此自然就形成了‘鲤鱼跃龙门’的传统寓意。”“此次送村雕下乡是深圳市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步伐动员大会后的第一家,是龙岗区委、区政府推广‘一镇一景点,一村一雕塑’工程的重要举措”,“据悉,区有关部门准备了50多套雕塑方案,准备依次送到各村”。


调查的第一项内容是“对‘“送雕塑下乡’的看法”,要谈这个看法,首先得看动机。如果是“用‘送雕塑进村’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工作”,那就值得商榷。过去,我们经常听到“送××下乡”的口号,那是因为巨大的城乡差别,或者是因为交通不便,“送××”以解农村急需,显然,今天还打着“送××下乡”的口号,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如果说今天还需要送什么下乡的话,那么,应该做一个调查,了解一下该送什么下乡?可以肯定地说,不是雕塑。与“送雕塑下乡”相连的一个关键词是“城市化”。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化”断送了当代中国的乡村景观,举目望去,许多乡村在城市化的导引下,变成了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不仅失去了地域的特点,而且也失去了乡村的味道,特别是缺少了田园风光的安宁。为何“城市化”的标志就是雕塑,我们不知道这样的逻辑关系从何时开始,但是,这样的逻辑关系却说明了当代景观艺术中的一大误区。或许是那些从欧洲考察回来的干部们看上了欧洲城市中的雕塑,以为只有雕塑的存在才是城市的标志,可是,我们很难看到世界上哪个国家存在‘一镇一景点,一村一雕塑’这样的景观,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难以目睹。在某些领导的眼里,过去农村村口两竖一横的门楼牌坊,“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农村封闭式生活的代表”,那么,现在换成了雕塑,就成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代表了,又是一种误读。


应该遏制乡村城市化的潮流。我们不能因为送了几个雕塑到乡村,就将乡村变成城市了,实际上,这种下乡的雕塑,破坏了中国乡村的文化景观。要拉开中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距离,应该以保护独特性的自然景观为主,人文的建设只有以维护这种独特性为皈依,这之中首先就是要拒绝雕塑在乡村的存在,尤其是在目前的潮流中。显然,城市的雕塑还没有搞好,还是乱七八糟,让那些被城市淘汰的雕塑在乡村落户,可以想象,这就是“鲤鱼跳农门”。


新闻链接:


“鲤鱼跳龙门”——西坑村送雕塑下乡的调查


背景:


2004年2月4日,深圳市龙岗区首次用"送雕塑进村"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工作,将以前只有城里才看得到的城市雕塑建在了农村。


这一天上午9时,西坑村活动中心"鲤鱼跳龙门"青铜雕塑揭幕。这尊雕塑是由龙岗规划国土分局捐赠的,它由大小不同的5条鲤鱼组成,安放在西坑村活动中心门前的水池中。揭幕过后,5条鲤鱼口中立即喷出水柱,场面喜庆吉祥。由于上空横着活动中心一处高梁,因此自然就形成了"鲤鱼跃龙门"的传统寓意。


龙岗区委书记为"鲤鱼跳龙门"雕塑拉下了红幕。他强调,这个简单的揭幕仪式代表着宝安、龙岗两区推进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将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村民身份转变为市民的同时,还要在人口素质、思想观念方面加快转变。过去农村习惯的做法是在村口建起两竖一横的门楼牌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农村封闭式生活的代表。他希望广大村民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摒弃以往的封闭思想,过上开放式的城市生活。


此次送村雕下乡是深圳市加快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步伐动员大会后的第1家,是龙岗区委、区政府推广"一镇一景点,一村一雕塑"工程的重要举措,此项工程还包括要在各镇、村广场竖起电视大屏幕。据悉,区有关部门准备了50多套雕塑方案,准备依次送到各村。


该雕塑送出后,引起了争议,目前,除了西坑村的“鲤鱼跳龙门”,这项工作没有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西坑村概况:


  西坑村隶属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位于横岗镇东南部,梧桐山北麓,毗邻国际大港盐田港,下辖3个自然村,面积9.7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36人,暂住人口1.2万多人。经济以工业为主,有各类企业82家,主要以制衣、玩具、塑胶、电子等行业为主,工业总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98%,拥有固定资产3个多亿,2000年工农业总收入5350万元,二级纯收入达170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目前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


西坑村兴建了学校、幼儿园、娱乐广场、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图书馆、电影院等。目前,西坑的商贸服务、娱乐、电讯、饮食、铁路、货运、仓储都初具规模。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西坑村还大力抓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优美生态村,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完善道路、工业区、住宅区等地的绿化,全村绿化面积高达80%,绿化覆盖率达94%。


调查表  


问题一:对“送雕塑下乡”的看法


1、 赞成这个行为,这种新的尝试,体现了对农民的人文关怀。


2、 基本赞成这个行为的出发点,但是在方式和内容方面存在待改进的地方。


3、 不赞成这个做法,这种简单化的做法是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产物。


4、 不赞成这种一窝蜂、大跃进式的做法。在新的条件下,如何关心农民,如何真正了解农民的需要还要做认真研究。


5、 其它看法(请将您的观点写在空白处)


问题二:对“鲤鱼跳龙门”的评价


1、 满意《鲤鱼跳龙门》这个作品,它体现了民族传统和老百姓的趣味,照顾了农民的欣赏习惯。


2、 基本满意这个作品,在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雕塑的造型等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3、 不满意这个作品,它简单地图解了传统和民间趣味,没有任何创造性,艺术含量太低,是一件粗俗、不负责的作品。


4、 不满意这件作品,它不了解城市化了的西坑村民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造型陈腐,缺乏时代精神和创新性,与周边的建筑、环境也不协调。


5、 其它看法(请将您的观点写在空白处)


问题三:对城市雕塑与公众关系的看法


1、 城市雕塑应该普惠公众,先从普及的工作做起,“鲤鱼跳龙门”的寓意家喻户晓,老百姓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特别是在关注农村和农民方面,具有开拓性的示范意义。


2、 让雕塑进入城市化了的农村,这是城市雕塑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现在的西坑村在产业结构、经济水平、人员构成、生活水准方面早已与传统农村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从城市雕塑与公众的关系来看,“鲤鱼跳龙门”看起来是在关心农村,其实上脱离了西坑村的实际。


3、 城市雕塑对公众的关怀应该落实在制度层面,它应该体现在作品的产生办法,作品的评审机制,决策过程,建设经费的来源,以及公众的参与方式等非常具体的层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鲤鱼跳龙门”存在的问题,主要暴露了城市雕塑建设机制上的问题。


4、 送“鲤鱼跳龙门”不应该仅仅是政府的一厢情愿,送什么,怎么送,应该是政府、雕塑家、村民三方博弈的结果。除了公众的参与,用什么方式,请什么样的雕塑家来创作;如何在创作中尊重雕塑家的作用,也是送雕塑下乡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5、 其它看法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