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需要重新认识

时间:2006-4-9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谁都没有想到,3月的中国美术界涌动着一股刘海粟的热潮,这是因为3月16日是刘海粟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个纪念,北京有一个大型的展览和研讨会,其规模都是出于人们意料之外的,它们将人们的视线聚集到刘海粟这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身上。一时间关于重新评价的问题也成为一个话题。人们能够从中国美术馆展出中,比较全貌地看到刘海粟在油画和国画方面的成就,然而,由此也让人们想到27年前刘海粟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时的境遇,真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人是同样的人,画是同样的画,其境遇却全然不同。

 

在历史的发展中,时间过滤掉了许多遮蔽历史的尘埃。人们口头流传的在20世纪美术史上著名徐刘之争,影响了人们对刘海粟的认识,而在许多当事人都已经谢世的今天,重新来认识刘海粟,基本上不会或很少受到前人瓜葛的影响。在纪念刘海粟诞辰110周年的艺术展上,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都参加了开幕式,而策划这次艺术展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曾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央美术学院的背景,很容易让人们想到与徐悲鸿的联系,以及这所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从“国立”到“中央”发展过程中的龙头老大的地位。这种情况如果倒退到1979年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如此,现实之中对于刘海粟还是有个重新认识的问题。重新认识,就要放下历史的包袱,客观、公正、全面地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关于刘海粟,过去说他画的人少,说他为人的人多。有人认为他在日伪时期的上海交往很复杂,说他的交际圈是三教九流,说他“海派”,甚至有人举证说他是“汉奸”。刘海粟作为一个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在复杂的上海滩,要生存,要发展,势必要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发生联系,每方面的压力下来,都要平衡应付,其中仅一件人体模特儿的事,应付下来就不容易。这一点不同于“国立”学院。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国人面对现实有很多选择,可是,为了生活势必要去做工,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历史是多样性的,不能以二元对立的方式使其变成单一性。我们在高度赞扬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同时,也要客观理解和正确认识沦陷区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生存所进行的文化工作。“汉奸”是有一些汉奸的具体行为的,而刘海粟在南洋为抗战募捐,显然不是汉奸所能为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对刘海粟进行政治上的定性式的评价。至于有人拿出“刘海粟是汉奸”的证明资料,也要正确分析这些资料中所包含的各种历史信息。当然,这种“历史问题”不仅是刘海粟有,蒋兆和也有,还有其他一些人也有。当历史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对刘海粟的认识也就更能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