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博览会的新变化

时间:2006-4-25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画廊博览会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这里的主体虽然是画,却以画廊为单位将它们围在一个个格子里,而这一个个格子又俗称“摊位”。画廊博览会里的艺术作品,不论贵贱,不论你是毕加索、亨利·摩尔,还是杜布菲、安迪·沃霍尔,都是很普通地挂在那里或放在那里,与公众的距离很近,它不像在美术馆里或博物馆里,需要恒温恒湿等苛刻的硬件条件。画廊博览会里也没有太多的艺术的神秘感,其诱人之处并不在艺术本身,而是在其价位。因为画廊博览会里展画不是目的,卖画才是追求,所以,这里充满了商业的味道。画廊博览会里展出的作品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把摊位的租金交齐了,基本上是想展什么就展什么,因此,这里五花八门,很有看头。4月12日至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进了这个场子,很多人都会感到艺术的世道变了——这里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里叫“国际”画廊博览会,是名副其实。因为在参展的17个国家的98家画廊中,境内的画廊多,本土的画廊少;境外的感觉强,本土的力量弱,这不像有的活动弄几个外国人凑数谓之“国际”。虽然这里本土的人多,然而老板却是境外的多。它的国际性还表现在参展的总数约4000幅作品中,外国的作品、像外国的作品或符合外国人口味的作品多。如此,当你徜徉其中的时候,西洋景会不断地撞倒你的眼前。那个特别展出的“飞弹”,是本届博览会的一个热点,最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它直径12米、和导弹的身体相似的造型,也不是因为它的下面特别配备有2位保安,更不是因为它曾参加了2006年的第八届里昂双年展,而是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当代艺术的奥秘,特别是有人会看到其中的希望,因为下次造飞机可能又是一个新的亮点。从威尼斯的“飞碟”到里昂的“飞弹”,模仿高科技的制造工程正成为新艺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潮流。


新艺术(当代艺术)成为本届博览会的一个主流。因此,潮流中的一些风头浪尖上的作品也在其中有鲜明的表现。在这里的作品中,有中国人的毛泽东形象,也有外国人的毛泽东题材,每每都因其对应着过去的神圣和庄严,而以调侃和戏虐获得了人们的好奇。类似这样的中国元素在这里明确地说明了它是新艺术(当代艺术)的一个卖点,而且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卖点。它也给人以启发,通过艺术赚钱实际上很容易,关键是看你能不能融入到潮流之中,能不能在潮流中兴风作浪。当然,也有不服气的人,认为如此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这也不是他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


还在本届博览会没有开幕前,就有人预计此次博览会的成交额将超过上届(近3000万元)。结果现在媒体公布的数字是“总成交额超过2000万美元”,观众也达到4万多人次。现在成交额都以美元来结算,显然,够“国际”的。而这一“国际”以及翻几番的成交额,正反映了画廊博览会中的新变化和新动向。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