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逐渐消失的名师足迹

时间:2005-11-23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在“名师足迹——艾中信艺术展”研讨会上,主席台上就座的除了主持人戴世和教授之外,还有艾先生的三位高足:戴泽、韦启美、葛维墨教授。下面在座的有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还有詹建俊、李天祥、赵友萍、庞涛、杜键、潘世勋、翁乃强、孙为民等中央美院的教授,以及油画系的中青年教师。这是一个有几代著名油画家同堂的会议,应该说,这样的研讨会阵容是不多见的。这场研讨会的发言,也没有按照惯例由领导先讲话,而是按照师承由戴泽和韦启美教授先作发言,这也反映了过去美院在学术上的优良传统。虽然在整个研讨会的发言中充满了感情的色彩,但是,这些老学生们的回忆、感想还是能够勾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韦启美教授认为艾先生的《通往乌鲁木齐》和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是20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的创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可是,现在油画系的毕业生有几个知道《通往乌鲁木齐》这张画呢?但是,这不能说韦启美教授说得不对,他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通往乌鲁木齐》。那么,在今天的现实中,《通往乌鲁木齐》的知名度却难以和《开国大典》相比。原因尽管有很多方面,然而,反映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之中,艺术欣赏课程中除了《开国大典》,还有没有《通往乌鲁木齐》呢?广而言之,在我们的艺术教育的课程中对于近现代美术的一系列代表作缺少介绍,说来说去就是《开国大典》或那么有限的几张画,因此,《开国大典》越来越有名,而《通往乌鲁木齐》则成为需要掸去历史尘埃的往事。如果说一幅画失忆,那也就算了。可是,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们又有几个知道艾中信呢?

 

艾中信先生作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代表,他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詹建俊先生说,“对于人生的态度,艺术家各有风格,但难有艾先生的品格。他在第二代画家中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的贡献”。艾先生在教育、创作、评论、行政上都有突出的成就,拿行政来说,他在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期间,力主建立吴作人、罗工柳、董希文3个画室,推动了50年代以来的油画教学,而且官至副院长。按理说,他应该得到当今社会的认可,然而在市场上画价平平,还有流标。相对于会场上的油画家而言,包括中青年的油画家,百分之八十的画价都比艾先生高。当然其中有千差万别的情况,可以肯定的是,艾中信在公众中缺少知名度。这位生前没有举办过个展的知名画家,如何得到今日社会的认同,还是需要从我们的美术史的教育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会上,赵友萍先生还提出了“接力棒没有人接”的问题,最值得反思。中央美院的接力棒,中央美院没有人接,难道还能期望其他院校来接?当然,在我们的美术界,还有很多没有人接的接力棒,又是如何?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