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与中国特色

时间:2005-10-18文章作者:陈履生

 


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借助于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的声势,确实给人感觉到了国际性,能把那么多的外国人忽悠到中国来,也实在是不容易。就展览而言,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评论,可是,最奇怪的是其中有人没有看过展览也发表了一通评论,实在不知道这样的评论有何益处。对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批评,焦点集中在“双年展”上,就是说北京的这个双年展,与外国的“双年展”不是一回事,再具体一点说,“双年展”不应该是架上的,不应该仅仅是绘画和雕塑。关于“双年展”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只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认知,因此,或左或右、或东或西都是很自然的。比较一致的是,“双年展”就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展览。至于展什么,不展什么;或应该展什么,不应该展什么,之间没有对错,只有喜好和目标的不同而已。通常的情况是,谁的腰包鼓了,话语权就握在谁的手里,那么,他的话语就会成为一种方向,就会导引一时的潮流。中国强大了,刘大为就当上了“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的主席,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至于评奖的问题,也是媒体热炒的一个点,有人说刘大为的女儿不应该得奖,说这不符合国际规范。可是,中国自古就有“举贤不避亲”的传统,而美国的布什总统提名堂妹夫出任美国驻法大使也是不久前的事情,国家大事都能如此,美术评个奖算什么。问题是,刘大为女儿的作品够不够获奖的水平。再说,在中国的特色中,中国美术界的评奖中不要说评委的女儿获奖,就是评委获奖,主管评审单位的领导获奖,也是比比皆是,不足为奇。如果说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问题,也确实不少,比如"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这一主题,没有具体的指向,具有通用性,也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而有许多作品也看不出与主题的关系。至于6个特展和5个序列展,彼此之间没有联系,难以在主题中发挥作用和影响。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年展,对于这样的特色,也因立场不同而褒贬不一。北京双年展的国际策展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说:“如果以后的北京双年展能坚持这个特点,就能创立出有别于西方的、自己独特的品牌,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双年展,在世界领域内也占有一席之地。”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双年展应该有别于西方,而中国的一些人却为中国的双年展没有变成西方的样式而感到难过。这难怪一些外国的艺术家在看到了展览之后,感叹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如此的面貌,而不是他们在国外看到的那些代表中国的“当代艺术”,因为那些出现在外国的一些双年展上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已经看不出它的国家文化的特征,只是全球化中的一分子而已。所以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坚持中国特色没有错。

  
-艺术研究-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