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壁画生不如死
陈履生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曾经是首都国际机场的骄傲。1979年,在建国30周年大庆之前,9月26日举行了候机楼壁画落成典礼,11月,《美术》发表了记者的报道《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落成》。从此,画画的人像朝圣一样不远数十里来到这里观赏壁画,而关于机场壁画的种种传说和争论则此起彼伏,主要是那幅有裸女的《泼水节》。下到一般画家,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机场壁画的热情现在是难以想象,就是像霍英东这样的著名商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霍英东“当时投资内地,就怕政策突变”,所以,霍英东说:“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显然,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机场壁画的另外一种社会功能。因此,某报有这样的文章标题——《1979霍英东以裸女壁画作内地政策风向标》。 时代变了,首都机场壁画以及当初引起的种种争论都成了历史。可是,2002年11月29日的《北京晚报》上发表了《曾引起中国美术界大地震的机场壁画今何在》的文章,却引起了人们对于机场壁画的新的关注。此时这一新的关注的背景是,各地的一些重要场馆中的壁画因重新装修而相继被毁。记者的文章“起源于中央电视台为了一个节目,要到首都机场老候机楼拍摄袁(运甫)先生的那幅著名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但记者却被意外地告知机场壁画早就拆下装箱已经看不到了。”后来,虽经记者查证,“机场壁画保存完好”,可是,记者没有亲眼看到,还是发出了“机场壁画究竟在还是不在?事情变得扑朔迷离”的疑惑。接着是全国上下的媒体相互转载,直到2003年4月24日,《南方周末》还发表了《首都机场壁画凶多吉少?》的文章。后来,直到现在,没有哪一家媒体告知公众首都机场壁画是凶是吉。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首都机场一号候机楼看到了壁画还在原址,而且面向公众。只不过壁画原有的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壁画的艺术氛围也因此而变得惨不忍睹,因为这里现在已经成为装修得非常俗气的餐厅,中间由上而下的吧台以及一侧的操作间,不仅挡住了观赏壁画的视线,而且四周挂满了红灯笼,还有上面的吊顶、吊灯,各种装修都无视壁画和文化的存在。这时候,我想到了“生不如死”的俗语。我感到这里没有壁画都好,让人们残留往日美好的记忆和印象,可是,现在美好的记忆和印象被不堪入目的现实所击碎。这就是对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当代公共艺术品的“保护”。 由此,又想到各种名目的保护。北京的蔡元培、齐白石故居周围已经是高楼林立,故居成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破庙。与故居相关的环境彻底被破坏了,那孤零零的故居还有什么文化上的意义。当然,民间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的俗语,像机场壁画这样重要的又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化遗存,现在沦落到“赖活”的地步,当代人还有什么脸面? 设想,如果机场有壁画而开饭馆的地方,建一个艺术博物馆多好,这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新闻链接: 曾引起中国美术界大地震机场壁画今何在 昨天当记者就此事向首都机场有关部门求证时被告知,机场壁画的确没有专人管理,因为新的首都机场候机楼建成投入使用后,机场壁画所在的老候机楼一直处在封存状态,目前,关于整个老候机楼的用途和改造方案都没有最后定论,其中里面的壁画如何被利用还没有提到桌面上来谈。但可以肯定的是,机场壁画保存完好,但当记者提出进入拍摄以证明其存在时,这位官员当即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机场壁画究竟在还是不在?事情变得扑朔迷离。23年前曾经引起中国美术界“大地震”的这一幅机场壁画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机场壁画曾经是历史事件 1979年10月,建国以来我国美术工作者第一次大规模壁画创作———首都机场壁画创作圆满结束,成为粉碎“四人帮”之后美术界的一个重大成就。壁画共7幅,包括《哪吒闹海》、《森林之歌》、《民间舞蹈》、《巴山蜀水》、《科学的春天》、《白蛇传》和袁运生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由于袁运生在创作中大胆画入了3个沐浴的傣家女,一下卷入了风波的中心。海外新闻媒体这样报道:“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壁画出现后一个多月,首都机场门前的广场上停满了载客前来参观的大巴,人们涌进裸女人体壁画所在的餐厅,迫不及待地一睹究竟。关于壁画的讨论也逐渐升级一直到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当年十月的一天,邓小平等到机场参观,对此幅壁画创作给予肯定。但事件并不只是人们面对人体艺术面红耳赤那么简单,最后是以在壁画前立起一堵三合板做的假墙封住浴女画面而告终。一场风波自此写入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改革开放风风雨雨二十年档案之中。 机场壁画背后故事发人深思 整整10年,三个浴女被关在三合板背后不见天日,机场壁画事件似乎是以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告终。然而可喜的是,机场壁画风波后,中国壁画进入了一个许多老艺术家至今怀念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包括二环路地铁壁画等优秀作品。随后中央美院还成立了壁画系,中国的壁画家也告别了找不到展示自己艺术舞台的历史。到2001年1月11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体艺术摄影大展在广州中华广场举行。20天的展期内,观众约2万名,平均每天有1000人左右。联想到1979年的北京机场壁画风波,20年间中国人的艺术观念提高了何止一成。 机场壁画究竟怎样来保护你?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机场意识不到它是国有资产,而把它当做单位资产处理了。”袁运生告诉记者。因为这幅长达27米,高达3.4米的巨幅画卷是将整匹的亚麻布直接裱到墙上,袁先生和他的两个助手花了整整10个月画成的,如今,其中的一个助手已经去世。而只有他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壁画所用的材料以及材料和墙面之间的关系。切多厚的墙面、移植到哪里,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艺术家不在现场指导会造成壁画的巨大损害。这里有前车之鉴:无知的工人曾用水清洗孔庙里的壁画,北京某饭店曾为了二次装修擅自让工人揭掉一些艺术家的壁画。 袁运生说机场壁画完全可以开发成一个文化景点,也可以挪到其他地方,这里面有许多文章可做。“关键是,它还在。”说完,袁运生久久地陷入沉默。 (北京晚报2002-11-29)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