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给历史留下些什么(2)

时间:2002-01-08文章作者:云 德
每一代人都有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艰难坎坷而依然生生不息,就因为在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关头,前辈先哲们都表现出了勇气、智慧和理性。今天,中国人民正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艰苦跋涉、奋斗,作家、艺术家们应该有眼光、有勇气超越世俗生活的羁绊,以自己的作为来证明: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进步中,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感悟、探索,我们的灵性与理想,确曾达到过令人钦仰的高度。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今天文化生态失衡、消费结构失调、理想精神失血、人文关怀失落的现象,牢固树立历史责任心和现实紧迫感,以对自己对文艺对未来负责的精神,认真规划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让文艺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独立思考中,真正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首先,要切实而不是空洞、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深入而不是肤浅地面向生活、面向时代、面向人民,传递出时代和人民的真实心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艺,就其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达者……只有在强大而蓬勃的思想的影响下,只有能够满足时代迫切要求的文学倾向,才能得到灿烂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给人们思想带来强烈震荡。新与旧、生与死、先进与落后、革新与陈腐、欢乐与痛苦、洒脱与负重,相互交织、杂陈交错,一切都在躁动、探索和变动之中。沸腾的生活呼唤着文艺,人民群众也有着热情的期待,历史为当代文艺工作者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深入其中,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疾苦,关心改革在湍湍急流中搏击前行的艰难,关心群众在变革生活中欢乐、迷惘和憧憬,才能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感人佳作。任何有出息的艺术家都不应回避现实、粉饰生活,而应把现实放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深入考察,既要描绘生活的波澜壮阔和时代进步的脉动,又要展示英雄壮举和人民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奋发进取精神;既要用艺术家的勇气、良知和胆识,深刻揭示社会发展中的尖锐矛盾和问题,又要真切表现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把现象与本质、当代性与历史性、现实生活变动与人们心理变迁统一起来,把可以意识到的历史深度和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结合起来,以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来构筑当代文艺的丰碑。其次,要努力强化文艺的理想精神和审美价值。文艺对于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地摹仿,而是能动地审美创造。高度自觉的主体精神,给了艺术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一臾,抚四海于一瞬”的自由空间。但实现主体精神的高度自觉,绝不是凌空蹈虚的天马行空,需要建立在对客观深刻把握和主体深切人生感悟的基础之上。一味地沉湎于自我,在偶然琐屑的生活碎片中寻觅小感觉,无法达到创作主体真正意义上的高度自觉。只有把主体的理想精神和美学趣味融汇于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之中,才能灌注生命的激情和灵气,实现反映和评价、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生活中,摆脱各种欲望的诱惑,坚守精神的家园,实现审美主体对于客体的精神跨越。才能给民众带来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成为他们“精神和理想生活的代言人”。才能培育民众健康的情趣,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让生活通过艺术家理想烛光的照耀,转换成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穿透力。另外,还要进一步增强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感。使命感的缺失是当代文艺浮躁、平庸的症结所在。创作是寂寞之道,急功近利、随波逐流不可能写出传世名著。应该看到,文艺不是遗老遗少闲暇把玩的积满黄斑绿毛的假古董,也不是红男绿女百无聊赖时抒解愁肠的宣泄物,更不是包裹装饰历史腐尸的金镂玉衣。艺术也应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把使命和责任作为激发创作热情的原动力,不能贫贱慑于饥寒,富贵流于逸乐,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曹丕语),要放眼未来,面向历史,强化精品意识,树立雄心壮志,努力用气大道正的力作,去确立自己在文艺史上的位置。托尔斯泰说过:如果要我用自以为正确的看法写小说,用不了两个小时。但如果告诉我20年后人们还要读我的东西,还要为它哭、为它笑,为它去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作品献出我的一生和全部力量。拿这种境界来比照,我们就无颜让后人在读过《红楼梦》和《阿Q正传》之后,再到那些患有软骨症的平庸作品中毫无价值地去消磨时光。真正的艺术家只有通过有巨大冲击力和厚重感的经典创作,才能在文艺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确定历史的坐标。历史是最公正的。如果今天播下的是跳蚤,那就不要指望明天去收获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