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3)

时间:2002-12-05文章作者:
1953年至1959年两次巡回个人展,使潘玉良在日本、比利时、英国、德国、希腊、卢森堡、意大利,都获得成功。她的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又有绘画的风味。潘玉良一生作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素描、速写多达四千七百多件,巴黎市政府、法国赛努希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法国国立教育学院均有收藏。1964年,法兰西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相承认,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潘玉良才知道潘赞化已于1959年7月离开人世。潘玉良的归乡梦再次被打碎。潘玉良晚年和王守义生活在一起。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巴黎逝世。王守义以十万法郎重金,在蒙帕那斯公墓租下为期一百年的一块墓地,又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潘玉良穿旗袍入殓。1978年秋天,王守义遵从潘玉良遗嘱把潘玉良的一张自画像、七大铁箱遗物、两千多幅遗作及她一直珍藏、嵌有玉良和赞化合影照片的鸡心项链带回中国,亲手交给了潘赞化的后人和捐献给祖国,实现了她“魂归中华”、“奉献国人”的宿愿。这批艺术珍品除中国美术馆收藏8幅、潘玉良家属保留几幅、台湾收藏家收藏一百余幅外,绝大部分作品都回归到她的故乡安徽,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1985年,安徽省博物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通力合作,曾举办《旅法女画家潘玉良遗作展览》。她的传记被载入《世界画家、雕塑家、素描家、木刻家大辞典》和法国《拉鲁斯绘画辞典》。著名美术史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苏利文曾说:“潘玉良是当代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少数中国画家中一位杰出的榜样。”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王守义去世后,人们把他与潘玉良同穴安葬。墓碑上并没有王守义的名字。若干年过去了,潘玉良传记的作者石楠女士再访潘玉良之墓后描述道:“平滑如镜的墓床上没有鲜花蔬果的供奉,只有被盗去雕像墓碑孤零的倒影。我静静地立在他们墓前,一缕哀伤不禁从心底涌起。我虔诚地把鲜花恭奉在墓床上,不由想起了玉良跌宕的人生和渗血的足迹。”潘玉良生平年表:⊙1899年——出生于扬州。本姓张,由于父母早逝,14岁时卖至青楼,后为潘赞化赎出,纳为如夫人,遂从潘姓。⊙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1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先入里昂中法大学,后入里昂国立美术学校。⊙1923年——进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曾与徐悲鸿、蔡咸廉等同学。⊙1925年——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随科学诺马尔迪教授学习,先攻油画,后兼事雕塑,两方面都达到相当的造诣。⊙1929年——毕业后回上海,执教于上海美专。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6年——参加上海美术团体"默社"的活动。⊙1937年——移居巴黎。⊙1944年8月,巴黎解放,社会才慢慢回复正常。她积极投入创作,每年定期参加在巴黎的一些团体展,如法国艺术家沙龙、独立沙龙、秋季沙龙等活动。⊙1948年10月,她与刚从上海来巴黎不久的赵无极以及其他两位中国画家举行过联展。⊙1953——1959年,两次巡回个人展,使她在日本、比利时、英国、德国、希腊、卢森堡、意大利、都获得成功。⊙1959年9月,巴黎大学赠与她奖章,授奖典礼在该校举行,主席致词时,盛赞她在艺术上的成就,说二十年前,她的作品就进入秋季沙龙,⊙1977年——病逝于巴黎。(*本文大量引用了刘洋先生发表于《收藏家》杂志上的《无意竞芳斗艳馨香漫洒人间——潘玉良作品浅析》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