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画家胡晓钢和他的作品

时间:2002-07-06文章作者:李跃云、段韦华
胡晓钢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军旅画家。他的油画作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频繁地在云南省美展和全国美展上展出并获奖……前不久,我们跨进胡晓钢在创库·井品画廊宽敞明亮的工作室,一幅他正在创作的军事题材作品展现在眼前。强烈的暖红色调表现了云南特有的红土地在大雨过后的阳光效果;大胆的偏重构图,使画面产生一种动感和张力;独特的视角表现出三个坦克兵在训练中默契协调的一个瞬间。这幅作品虽然表现的场面不大,但其生动自然的人物动态和画家深入细致的刻画,使作品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胡晓钢的油画和水彩画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强烈的阳光、明快的色彩和轻松的笔触。一位大师说过:“油画是光的艺术”。彩云之南的明快、透亮、绚丽的阳光给胡晓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正是在绘画作品中对光的表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他坦言:“光是我作品中的灵魂”。“高原的阳光非常独特,它强烈而直接,明暗反差大,色彩饱和度高。尤其在冬季,人们同样可以享受到灿烂而和煦的阳光。因此,我总是力求把我感受到的这种独特的阳光,用绘画语言记录在我的作品里。”转益多师初识缪斯胡晓钢生于四季如春的昆明,长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西安古都。在西安生活的那段时间,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西安“碑林”。那里藏有上千块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作品石刻,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米芾、柳公权、怀素的字迹他最喜爱。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和拥有大师们的墨迹,他曾躲在那如林的碑刻中,用黑色复写纸拓下了数百张碑纹拓片。初中时一位下放到学校当美术老师的老画家,对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使他对绘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接受了良好的基础训练。不过,胡晓钢真正开始绘画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却是到部队文艺团体当美工之后。当时,一位部队画家给了他一本德国画家门采尔的《素描集》,使他对素描有了全新的认识:素描不仅是对静物进行描摩,而是用单一颜色对任何物象的写生。门采尔素描中那些有力的线条,明确的黑、白、灰关系;以及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水边的一丛草,一棵柳树,等等,给胡晓钢以很多启发和特别深的印象。明白了绘画是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发现题材,并以各种角度去观察去表现的真谛。1978年,胡晓钢有幸到北京师从于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怀庆、李忠良教授学习绘画,对素描、色彩和构图等各种绘画技能进行严格训练。盛夏酷暑,他紧闭门窗汗流浃背画灯光石膏素描,严冬腊月,他蹲在齐踝深的雪地里画风景油画写生。两年的刻苦学习使他的绘画技能有了飞跃,并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昆后,胡晓钢更娴熟地运用手中的画笔,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云南撒尼人的风俗画作品。作品中透射着高原瑰丽的阳光和纯朴善良的人性。1982年,他创作的《剥包谷》,参加云南省美术展览并获一等奖。翌年,胡晓钢创作的作品《根》入选全国第三届美展。1985年,胡晓钢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学院活跃的学习氛围使他思路大开,并开始对其他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之后他又在云南艺术学院,有幸参加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技法大师宾卡斯教授的技法研修班。作为一个画西画的画家。能够得到来自世界艺术之都的技法大师面授技艺,使胡晓钢受益匪浅。从中,他掌握了多种颜料的制作和媒介剂的调制以及其不同的特性和效果,为日后的油画创作提供了技术保障。走敦煌赴西藏感受艺术生活胡晓钢曾向往着去敦煌朝拜中国壁画艺术,去西藏体验藏民生活。1994年,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到敦煌,他一住就是半个月,并以自己的勤奋刻苦劲感动了院长,为他特批了十几个不对外开放的珍贵石窟。胡晓钢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些极为精致的艺术珍品的艺术养份,长久地仰头看洞顶壁画,脖子都一度弯不下来。洞中壁画线条的生动具体,改变了胡晓钢以往认为国画概念化的认识,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惊叹不已。在西藏一个寺庙里拍照时,一位喇嘛邀请他到他草原上的家里住几天。他和这位纯朴的藏族汉子步行4小时。在那里,他体会到藏民的精神世界特别丰厚,对人特别友善。由此,他创作了《高原雪》,获云南省优秀作品奖。“聆听”大师教诲发现绘画真谛自1992年至去年,胡晓钢多次出国,先后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出差。他利用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参观了大量的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面对许多学画时就熟知和崇拜的大师的原作,他内心激动不已,他真正感受到了艺术杰作的美和力量。原作强烈的震撼力,永远地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为了能多和大师画作相伴,胡晓钢每次都是早早进去,中午喝矿泉水、啃面包。伦勃朗、小佛罗伊德、维米尔等大师的作品,尤其令他难忘。其造型、光影表现,常常令胡晓钢久久驻足于画前,恋恋不舍。他甚至心中暗想:宁愿在这里当一个清洁工,伴随大师的作品。伦勃朗的一幅表现贵族群体的肖像画《夜行》,一反其他画家画这类肖像时对每个人物平均着墨的做法,把光线集中在中间一个人物的身上,而把其他人物隐在后面,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画家对画面构成和处理的能力,表现了一种空间感和光影效果。维米尔作为欧洲非常重要的画家,对绘画始终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一生作品只有20多幅,而且画面很小。他的《倒牛奶的农妇》、《读信的少女》给胡晓钢印象很深,其画面表现的侧面漫射光,特别柔和,给人以特别恬静、安详、神圣的感觉。在这幅看似普普通通表现日常生活场景的画前,胡晓钢竟感到他在西藏曾有过的特别的感觉。在国外感悟一幅幅大师的画作,胡晓钢仿佛在聆听大师们的教诲。他深深地领悟到:那些绘画大师,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表现的内容却往往都是他们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人。胡晓钢还深深地感到:画家不能与上帝、大自然去比创造。大自然非常美,而自己所画的作品不可能超过大自然本身,因此他宁愿做个生活的记录者,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己生活的思考的记录者。他还在国外画了大量水彩画写生,1997年举办了个人水彩画展,在画坛引起了轰动。自成一体登堂入室高原的阳光时刻洒落在胡晓钢的画笔下。他认为绘画首先是光,其次才是色彩、形、技巧等等。尤其对水彩画,胡晓钢更有独到的见解:水彩画应更注重水彩本身的语言,就是水和彩的运用。水的流动和彩的渗透,能使画面产生一种特别的律动和活力。他说:“我常常交替使用油画和水彩画进行创作。经验使我从中得到互相启发和受益。然而,水彩的连贯性、扩展性和自然流露更能直接地表现情感,它锻炼我在预测、制造和利用机会中进行工作,它能够唤起我大胆地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的激情,它虽极具挑战性,但更多的是使我体验到快乐。”“油画的技法如同水彩画的技法一样使我着迷,它的表现力更使我倾注大量热情对它进行实践。”至今,胡晓钢的作品先后为奥地利赛格纳文化艺术公司、荷兰皇家剧院、日本女艺术家协会,以及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地的众多人士收藏。目前,胡晓钢正值他的创作高峰期,他在经过各种风格的实践后,最终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上。他发现只有他自己的风格才能表现他自己。如今胡晓钢艺术思想日趋成熟,艺术追求更加明确,绘画技巧日渐纯青。他有很多创作构思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他的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