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山的“中国风情”

时间:2002-12-06文章作者:
由一九六四年始自广西移居到香港﹐至今快四十年了﹐六十三岁的王云山仍然神朗气清﹐一直坚持着他的彩绘人生。在二零零二年﹐我们在艺术之都巴黎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美术馆参观了他的“中国风情”油画展。这是该美术馆自八十年代开馆以来第一次特别邀请展出的中国风景油画系列﹐四十多幅包含着中华大地特有风情﹐而又具有西方娴熟油画技法的作品﹐使身处艺术之都的法国友人都为之震撼。有人形容﹕王云山的画使优美的展厅散发出悠远的芳香。法国艺术评论家享利·贝礼耶HenryPerier表示﹐“这位中国人画的是幸福和健康。他笔下的主题利用大自然向观众不断地启发着生命﹑自然和爱﹐由此而集成的主旋律﹐伴随着我们参观﹐让我们分享这位中国艺术家的祥和心境。”他甚至以法国印象派大师马蒂斯的话来形容王云山的作品﹕“我所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一种纯洁的﹑宁静的和无忧无虑的艺术。”“我们看得出﹐王云山长年累月地在中国这个悠悠古国的草原和山峦之间漫游﹐那里是他倾注全副创作精力的描绘重心﹐以及中国农村日常生活的景物﹐都是他绘画的天堂。”假如王云山是一位生活在内地的画家﹐我们对他笔下所选取的题材不会觉得太意外﹐但是﹐王云山是一位长期定居在香港的画家。而香港﹐是一个以商业高度竞争发展而又发达的城市﹐人们以“水坭森林”来形容高楼大厦林立的市区﹐那里生活节奏快速﹑人口众多﹐竞争激烈﹐艺术工作者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坚持进行他的“沙漠行舟”呢﹖王云山以他犹带乡音﹐却非常坚定的语调说出了他的“固执”﹕人生不外数十寒暑﹐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应该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对社会有责任﹐对自己的人生有承担。他说他在家乡读中学时就选择了绘画这条路﹐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对美的追求﹐他要利用真实描绘大自然景色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共赏﹐他认为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观。显然﹐在王云山的这个“画家梦”当中﹐充满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甜酸苦辣。以绘画来作为谋生的工具﹐在香港这个缺少艺术发展空间的商业社会中﹐王云山形容那生涯是﹕“饥不可果腹﹐寒不可御暖。”六十年代初﹐他在广西大学艺术系毕业﹐移居香港专研油画﹐经年累月只问耕耘﹐又于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孜孜不倦﹐一九七三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创立“云山画室”﹐专事艺术教学和游历创作。此后历年均有一批批新作问世﹐并不断连续获选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画展。现时﹐作为“香港画家联会”副会长﹑“中国当代美术家”的一员﹐王云山对海内外的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相对来说﹐海外艺术家的生存条件较佳。例如在法国﹐政府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廉租的工作室和展览场地﹐艺术博物馆﹑画廊遍布全国各地。首都巴黎接连不断举办各种大型名家艺术回顾大展﹑或现代及至前卫的各类型艺术展览﹐开幕式上很多时能邀请到国家的政要出席。法国总统希拉克﹐就经常参观艺术大展﹐对中国的青铜器最感兴趣﹐连中国书法也不放过﹐约了中国驻法大使一起去看。前文化部长杜蓬和夫人本身就是公开的收藏家﹐在展览场上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巴黎市长为了推广环保意识﹐把巴黎市中心的快速行车线封锁一个月﹐闢为“巴黎沙滩”﹐开风气之先的创举令举世震惊﹐被称誉为国家级的艺术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亦非常注重推动人民文化修养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艺术家有着一片稳定的发展空间。既有空间﹐就会产生创作和观赏阶层﹐两者之间互相支持﹐既成就个人的艺术事业﹐同时亦会对社会起着提升人们的精神素质的作用。在中国内地﹐艺术家的地位也是得到政府承认的。在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可以从事有关的职业﹐如教授﹑美院文职﹑画师等。出名画家的画作都有一定的市场。政府有时亦会收购一部分的画﹐作为外交礼品之用也有的。近年来也涌现了一些收藏家。因此说﹐在中国内地从事艺术﹐也有固定的发展空间。而香港﹐就算吃饭问题解决了﹐但作为一个高度竞争的商业社会﹐政府还未有充分的意识去发展艺术的空间。在艺术发展局工作的人不是艺术家﹐真正想搞艺术的人又往往申请不到资助﹐以致艺术界中人有心无力﹐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为的遗憾。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要把香港营造成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形象。王云山认为这暂时也只是“空中楼阁”。像巴黎﹑伦敦﹑纽约这些大都会的内涵﹐不只是外表的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和高楼大厦。真正的“都会”﹐应该包括开拓一片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举个例子﹐外国的有钱人﹐甚至政要﹐有好多是企业家同时又是收藏家﹐但他们收藏的不只是金银珠宝﹐而是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艺术品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有收藏价值﹐那才是真正的保值行为。因此他们到处去找寻艺术精品﹐从中除了保值之外﹐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品味﹐造成社会上一片对艺术欣赏﹑尊重和追求的氛围﹐这个效果对艺术发展空间的拓展非常重要。但大部分的香港人﹐有钱会先用来买楼置业﹐安居之后有钱就会去买第二层楼赚钱﹐或买车﹑换新车﹐或买名牌服饰来显示高人一等。甚少有财力的人会想到在艺术上作出惯性消费或投资。商业社会的特性是竞争﹐物质引诱很大﹐诱发了人们的虚荣﹐这对心灵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会造成某程度的摧残﹐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艺术家的牺牲和清苦生活很多时根本是被取笑的对象﹐要坚持下去真的一点也不容易。不过﹐王云山却坚持下来了。他坚决不作艺术的逃兵﹐他走在艺术的道路上﹐像一个苦行僧﹐抵受着寂寞﹐不惜耗尽心血与精力﹐不断开拓新的创作领域﹐目的是一定要实现他的自我人生价值﹐即以画笔描绘大自然的美﹐以传达他要传达的理念。只要想到能给世界上留下一些人类对美的追求的足迹﹐能让后人有所借鉴﹐王云山就能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快乐。这就是艺术家为什么能够长期从事艰苦创作的力量泉源。王云山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对目前世界艺坛上所流行的﹐及为大部分青年艺术家所热衷的各种新流派如抽象艺术﹑行为艺术等﹐抱有他个人的看法。他强调﹕“艺术首先是要具有美的表达。”他对那些自残身体在伤口上灌屎尿﹑看绘上油彩的猪交配甚至由一个裸女淋油洒粉抱上一个男人在画布上滚动而成就的所谓“行为艺术”作品不以为然。他表态道﹕别的艺术家当然也有他们的创作空间﹐但假如要我搞这样的艺术﹐我宁愿收山算了﹗再说﹐每年那么多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甚至是普罗大众﹐他们来巴黎都会以朝圣者的心情﹐涌向罗浮宫﹐那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罗浮宫才称得上是艺术的殿堂﹐从中可见真章。王云山始终认为﹐大自然的景色实在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美感﹑快乐和喜悦。以西洋画技法去表现中国山水之美﹐则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印象派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盛极一时﹐绘画表现手法主要是以油彩画布作现场写生﹐捕捉追求大自然的光和色和形象。中国名山大川气势磅礡﹐东西南北各有特出的风情﹐绘来无穷无尽﹐变化万千﹐常能激发出艺术家的无限创意和激情。好像在西藏高原﹑张家界﹑西双版纳等地方写生﹐就能高度满足艺术家的探险精神。而中国水墨画的纸笔墨砚材料工具有限制﹐不容许他这样做。王云山经常长期在中国内地写生﹐到处开画展﹐除了中国﹑香港之外﹐美加﹑日本和新加坡等地都有他的足迹。他对写生经验的比较是﹕在内地写生﹐感情上没有隔膜﹐而在欧洲写生则感到艺术气氛较浓厚。今次来法国﹐王云生逗留了百多天﹐据他说是圆了三十多年前的梦。他的侄儿在巴黎为他打造了桥头堡﹐这位尊称王云山为自己的启蒙老师﹐目前专画佛像特写﹐而在国际画坛渐露头角的巴黎新进华人艺术家马泽霖﹐他的画室成为了王云山的据点﹐让叔叔可以贴身体会艺术之都的风情。叔侄俩一齐视察巴黎的画坛动向﹐同时四出尽情写生。在巴黎市中心各名胜及著名景点﹑塞纳河沿岸及至印象派发源地巴比松﹐都是王云山的写生目标。他写了几十张油画﹐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加上语言不通﹐闹过不少笑话﹐甚至差点让警察叔叔误会是非法入境者逮走。但他仍然无畏无惧﹐心情一点也不受影响﹐只管到处继续作他其乐无穷的画。从王云山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塞纳河沿岸的幅幅绮丽风光﹐水色夕照﹑晨雾云霞﹑西岱岛烟雨迷漫﹑圣母院庄严巍峨﹑卢森堡公园的大树郁郁葱葱﹑金马桥头的塑像在两行生机勃勃的老梧桐间敦驻﹑国立图书馆如张开的四本大书在蔚蓝苍穹下屹立﹑戴妃的自由之火雕塑和巴黎铁塔在阿伊玛桥隧道上若隐若现……巴比松米勒故居的秋色﹐为艺术家的西行写生画上了暂别的句号。王云山还与香港艺友那位留法学艺﹐现定居巴黎的女儿订下了师徒之约﹐还有未来的香港画家欧游行集体写生之约……明年﹐巴黎将举办“中国文化年二零零三”﹐那将是一个全方位的东西双方互动的文化盛会﹐中国艺术家的“走向自然”大展﹐已决定再次邀请王云山的作品来巴黎展出。追根溯源﹐王云山师从马家宝﹐马家宝师从李铁夫。李铁夫是中国留学欧洲的第一代艺术宗师﹐而今他的徒孙沿着前人的足迹来到欧洲﹐与法国结下不解之缘﹐欲罢不能。王云山﹐在香港纸醉金迷的环境下不为所动﹐实行寂寞独行万里路﹐自我陶醉在万象缤纷画笔中﹐在故园山水之间遨然神游﹐竭力寻求返璞归真的诉求。作为在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中﹐坚决长期从事文艺事业的这株凤毛麟角﹐终于营造出自己的一片空间﹐闯出了国门﹐来到欧洲。而巴黎作为国际艺术之都﹐也没有忽略王云山的一片赤子之心﹐且为他响起了阵阵鼓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