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为何进不了欧美精品店?

时间:2002-11-25文章作者:
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惊讶地发现,在欧洲和北美,陶瓷已不再是中国的代名词。因为,在那些地方的精品店里,几乎找不到中国瓷器的踪迹;相反,在中国市场,意大利、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外来瓷器却被摆上高档货架。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景德镇陶瓷展上,一位有着20多年陶瓷收藏史的专业人士感叹:“其实,出现上述现象也不奇怪。因为,瓷器除了要求实用,还讲究美观,而我们生产和参展的大部分瓷器,在艺术水准上,只能算做三四流。”业内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中国瓷器致命的弱点,不在技术,而在于制造者的文化档次太低。”安邦集团知名策略分析师陈功说。据调查,目前中国一些陶瓷设计者只有初中文化,其技艺大多是通过拜师学来的。他们无法吃透中西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涵义,以至于中国的古典风格发挥不出来,西方的现代流派又学不到家,最后的产品只能是不伦不类。“国内设计师总是埋怨外国人不懂中国瓷,其实真正好的东西,国外是不会排斥的。”这位分析师举例说,比如京剧,外国人虽然看不懂内容,但他们可以进行艺术欣赏;可如果只在碗上画两个对弈的老头儿,就说这是中国文化,显然难以被认同。可见,“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世界级的设计大师”。“世界级大师,意味着不仅要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领悟,还要有国际眼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芳说。那些游历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们,对东西方文化的把握有独到之处。而国内的美术院校尽管也培养了一大批瓷器设计人才,但由于经济实力弱,学生们少有机会借鉴国外的艺术流派和最新理念。那些只有亲自去看才能感受其震撼力的艺术品,中国学生只能从画册中了解。“这对他们日后设计与国际市场对路的产品无疑是一种缺陷”。一位业内人士说,以生产陶瓷著名的景德镇,制瓷人才储备也最丰富。但在当地近10万名的陶瓷从业者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38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12位,“其他城市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国内制陶企业分工不细,也是造成产品粗糙的原因。”陶瓷设计师雷源说,国内的设计师基本上是全能的,一套活儿靠他一个人就能拿下来;而国外的专业分工非常细,每个工种只对一个领域做专门研究,这使得员工们在各自的专业技术上都能表现得相当出色。“现在的环境,也不利于出艺术大师。”陈功解释说,他们面临着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诱惑。一位陶瓷设计师在谈到其职业现状时说,行业中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几年设计经验的人都在忙着做展销,这样既能为自己打出点名气,又能赚到钱,何乐而不为?“可要成为设计大师,就得不为眼前的名利所动,心态平和、脱俗。”这位设计师坦言,实事上,能不受利益的诱惑、甘愿为陶瓷艺术忍受寂寞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近90%的陶瓷设计者的工作仍是出于谋生的需求。培养艺术品位比培养设计师要难“工艺不够精细也是中国陶瓷面临的问题。”谢芳说。她举例,有些国产日用瓷“从不注重细节”,不是摸起来不够光滑,就是纹路不够清晰。更糟糕的是,有时拿起5只碗,竟然找不到两只一模一样的。相比之下,国外的日用瓷多数走精细之路,西餐具、茶具烧制得十分精美,拿在手中细看,简直找不到一丝缺陷。“这种差别,使中国瓷失去了国际市场,也正在失去国内市场”。有专家认为,“其实,并不是中国陶瓷在工艺制作上不如国外,关键是缺少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据介绍,国内的设备现在几乎与国外不存在差距,不少出口产品,其工艺设计的品质也相当精细。因为,这其中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谢芳说,中国的制陶业从它诞生起就分为官窑和民窑,给皇上“进贡”的瓷若烧不好将引来杀头之祸,老百姓的饭碗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而国外则不同,陶瓷文化一开始就没有官民之分,陶瓷具有朴实无华的平民意识。况且,国内真正懂得日用瓷消费的群体尚未有形成。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于陶瓷的喜爱和高超的审美意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每个窑烧制的产品都不敢掉以轻心,对进口产品的要求自然也很高。因此,“培养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受众要比培养一个设计师难得多”。据悉,我国陶瓷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质量不高、卖价太低。据统计,我国日用陶瓷出口数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3.5%,而出口金额却仅占世界总出口金额的23.5%。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日用陶瓷产品35.38亿件,获得的收入却只有7.12亿美元,平均每件陶瓷产品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到0.2美元,而全球陶瓷平均单件出口价为0.87美元。缺少国际知名的陶瓷品牌“不论什么产业,都应该当做文化产业来经营。”陈功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品牌价值。据介绍,中外陶瓷企业在文化档次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品牌的理解上。国外企业每当遇到阻滞时,总试图做出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突破。典型的案例是:耐克公司面临强烈的市场竞争时,以限量提供的方式推出了珍藏商品,不仅大大提升了耐克的品牌价值,甚至创造了消费者蜂拥而上珍藏耐克鞋的奇迹。据悉,西方的陶瓷工艺品与时尚服装等制造业都有类似的情况。一位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的陶瓷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时代:家族式经营居多,规模小,不能批量生产,营销手段也很落后;而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多数还以贴牌生产为主。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树立品牌形象都非常不利。“国外同类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则是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只有在这一代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才会从储备中拿出新一代的产品来卖。”一家陶瓷企业的设计师说。这种销售模式,使企业把竞争的焦点集中在品牌上,不用跟着别人跑。而国内的企业喜欢抢新跟风,一种新产品刚面世,仿制品就出现了,因为大家都不注重自己的品牌。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陶瓷分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虽然中国日用瓷产量居世界之首,但由于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只能以价格优势进入国际中低档市场,“帮助企业培育和打造中国陶瓷的国际知名品牌,已经变得非常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