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石画创作者王贵民

时间:2002-01-26文章作者:文木香
随便一块石头,到了他的手中,循着纹路的自然变化,都会在稍加点缀之后,成为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他为它命名为石画。他自己的名字也随之传扬。这个人,就是津门在玩石头上玩出花样的王贵民。从外表看,王贵民是个在人海中很难挑出个性的人物。但在艺术追求上,他却认定了要为自己寻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今年50岁的年龄,表明前半生的经历注定要有岁月的坎坷。他下过乡,而且一干就是10年。他浪费了青春年华,却也增长了人生阅历。他无怨无悔,理所当然地将宝贵光阴的流逝化作艺术创作的源泉。说来,他本是有家传的,还有着幼年基功。祖父是搞舞美设计的,早年为中国大戏院画舞台布景。舅舅是搞西画的,当年天津中心广场对面的马恩列斯油画就是他的作品。家庭的熏陶,使得幼小的王贵民在六七岁时,就为上辈的画作描眉点眼。于是,长大当画家成了他儿时的梦。十几岁时,他又临摹画集画册。“文革”风暴刮来了,他报考天津工艺美院,尽管水粉画和素描等都过关,却因“政审”不合格,被关在美术圣殿之外。即便是这样,他的“画家梦”仍然不肯泯灭。他继续自己的不懈追求。1979年返城,他终于可以重新开始对艺术的狂热追随。开始,他钟情于印纽艺术。传统印章上的纽儿,向他敞开了一个无穷的艺术世界。这一头扎下去,就是20来年。平时,他见到一方名人印纽,像是得了一块宝贝。他会一夜不睡仿刻,然后天亮将原物还给人家。之后,他又刻苦钻研不懈,终使艺事大进。他的印纽艺术,乍看似乎不入正流门派,然而最终却得到印纽界名流的首肯。在印纽刻制上获得新的突破后,他又向新的艺术领域进军。最近几年,为了生计,他在古文化街华艺阁门前摆了个专卖巴林石和篆刻印章的摊位,和各式各样的石头打上了交道。正因为与石头有了亲缘,促使他创作了石画这门新艺术。他是个万事认死卯子的人,总想寻求新的境界。干上什么,就要全身心地扑进去,不得三昧,绝不罢休。在他看来,巴林石虽色彩斑斓,此为其长处;但纹路过多,却又为其缺憾。从而使得这个石种总不如传统的寿山石、青田石等更上品位。王贵民悟到,巴林石是北方特产,在雕饰方面一味走南方的旧路,势必死路一条。只有坚持踏上一条新路,不蹈南人之辙,才会赢得广阔天地。为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他拜博学多才的张牧石为师,攻读文字学、书法及篆刻。回归自然,尊重天然,是王贵民的创作信条。在他看来,大自然已经巧夺天工地安排了人间造化,何必舍近求远,再“曲线救国”呢。任何一幅石画,都是利用其自生的模样,稍加整饬便成;而功力却是依靠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为绘制石画动物系列和人物系列,看电视成了他每天的功课。“动物世界”、“神奇的地球”等栏目,都是他每天要浏览的。他在一块不大的石头上绘就的《螃蟹》,横行无忌,令人拍手叫绝。这幅人见人爱的作品,荣获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创作奖。王贵民的石画,似乎无心为之,却又处处匠心独运。在石上点一个小点儿,就变成树上落一只小鸟,生趣盎然。再在一块石上加上一个头饰,俨然成为一个多情的傣族少女……王贵民对艺术的孜孜以求,不但自己寻得生活乐趣,也得到了专家的赞许。张牧石为他题词:“贵民工篆刻,擅制纽,近复创石画,拟榜所居,问及余,篆此以归。”这当是对他刻苦努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