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生产始于宋代获得物证

时间:2002-03-21文章作者:
因缺乏实物证据而不断受到学者质疑的宋代钧窑,近日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后下加土)镇大白天下。禹州市神(后下加土)镇西南部有一个成组分布的古代窑址群,从去年9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其中的4座古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一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和窑具,总数达数十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物数千件,为研究钧窑本身的生产历史和工艺发展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秦大树说,这次考古发掘取得的资料可以确认,钧瓷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前半叶),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期和元代时期,大体涵盖了钧窑发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发展过程。“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宋元时期最重要的瓷器产品,中国古代明朝以后的文献都将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历来为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所关注,但多年来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并未发现可靠的宋代钧窑瓷器,所存的证据也都在金代以后,尤其以元代为多,因此,近年来海内外的学者开始不断地对宋代开始生产钧瓷的观点提出质疑。此次发掘情况表明,在北宋晚期至金代前期就开始生产的早期钧瓷,主要是小件器物,制作精良,釉层较薄,部分产品还采用了“裹足支烧”的方法,在器物底部留下了细小的支钉痕迹,这种工艺与北宋晚期北方地区诸多窑场流行的生产工艺相同。器物的品种十分丰富,碗、盘、钵、盒、注壶、盏托、香炉、连座瓶、盆等,特别是菱口大碗和海棠式长盘,造型优美精致。此期还发现了内施天青釉、外施紫红釉的器物,釉色秀美娇妍,开钧窑陈设类瓷器之先。考古工作者还首次发现一座相对完整的土洞式长形分室式窑炉,填补了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上研究资料的一项空白。此窑炉形状独特,既不同于过去北方考古中常见的圆形的“馒头窑”;又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长长的“龙窑”。秦大树说,此窑在利用热功原理上科学合理,同时通过对窑炉的火膛、烟道等部位的考察可以认定,元代在北方地区已普遍采用煤为燃料,但钧窑仍以烧柴为主。在宋代窑址的下面,还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从一座窑炉出土的大量瓷片和窑具表明,禹州神(后下加土)镇的制瓷业在生产之初就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后来钧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