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衰微![]()
在中国20世纪的教育史上,人才被积压了10年。在这十年中,几乎是一代人失去了受到提高教育的机会,所以,到了1978年,当中央美院计划招收二三十名研究生的时候,有近千人报名。这之中,敢于报考的,可以说都是有几把刷子的。后来,有数百人获准考试,最后扩招了53人。从数字上看,相对于今天的扩招,那已经不足为道,可是,在历史的情境中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的研究生中,有许多人是工厂的工人、农村的知青,他们没有受过高等艺术教育,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他们更不会外语。但是,这之中有许多人在美术界已经小有声名,已经在全国美展上崭露头角。可以说,他们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在创作中完成了美术基础的训练和提高,而到了美院获得了名师的指导,更是如虎添翼。如果在今天,他们将被拒于学历和外语这两道门坎之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个78级来反思当代美术教育制度的问题。 这一年,全国的其他一些院校也开始招收研究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今天已经是大名鼎鼎,成为中国美术界方方面面的中坚力量。1月12日至21日,“春华秋实——中央美术学院1978级研究生成果汇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它连接了刚刚结束的“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无形中的比照则会自然地引发人们由此反思当代中国美术的一些问题。这一届研究生的绘画作品总体来说,都有着较好的绘画感觉,他们联结了老一辈中国画家的传统。他们所表现出的绘画中的人文精神,通过自己对绘画的感悟所传达的审美上的情趣、意境、韵律等等,不仅是能画,而且将画的味道演绎在纸上、布上为人们所深情地品味;他们将技术升华为艺术,给人以这就是所期待的地道的画。这种对绘画的感觉,在以主题性为主的全国美展中消失了,它已经成为今天的一种期待。 绘画的衰微已经成为今天的整体趋势,能够画好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在今天的中央美院,当人们看到那些画得不好的画时,就会随口说一句:“怎么像研究生画的?”这之中的问题相信是不言而喻。按理说,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研究”之上,而这个“研究”如何体现在画上,那么,看看毕业创作展就一清二楚。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中,绘画的研究生已经有了博士头衔。对于绘画的博士学位虽然在业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既然已成事实,一心要上博士学位的那些学校总该想想这之中的教育问题,总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职而玷污了“博士”的名声。博士学位对于导师,对于学校,都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可是,有了博士学位的授予权,有了博导,而培养不出值得称道的博士,也是一种悲哀。 当然,当代绘画的衰微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其中的教育问题则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招收博士首要的关卡就是外语,而非专业,这就有点本末倒置。联想到78级,他们的时代之悲,又是他们的时代之幸。当代美术教育如果不能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选择机制,那么,78级将成为历史的神话。 |
![]() |
![]() |
![]() |
![]() |
![]() |
![]()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