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竹子的人

时间:2001-11-18文章作者:邝穗雄
广州竹雕几乎绝迹,但陈根用他的刀将这种民间技艺做着力所能及的延续。根伯今天案头刚放上一叠书稿清样,那是他第四本竹雕专著《醉竹人生》。这年头,搞竹雕的越来越少,但“玩”了六十多年的他仍乐此不疲,丝毫未有封刀的意思。一在海珠区毫不起眼一幢楼房内,清癯矍铄的陈根放下作品,从那张有40多年历史的书桌兼工作台边站起来,心满意足地靠在竹躺椅上,环顾他那两个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那里挂满了他的竹雕作品:联、扇、屏、壁挂、笔筒、教鞭等等,微风从溢满阳光的南窗透入,随着满头银丝的飘逸充沛着生气。“我的竹雕在市面上见不到,因我没让最钟爱的东西进入市场,我只是玩而已。”陈根说。诚然,他交际淡然,但名声在外。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基金筹款,两位香港商界名人各解囊60万与40万港元,广州市教育基金会回赠他们两套艺术品:竹雕八联屏《竹林七贤图》和竹雕《八仙过海》,都是陈根的得意之作,陈分文不取。1998年12月,在南海市丹灶镇家乡他的作品展出义卖,得款35万元全数捐给该镇社会公益事业。从世俗的眼光看,他的作品不可谓不值钱了。陈根说,做人要自强不息,不要自暴自弃,一支笔,一把刻刀,艺术令人修身养性,小者与人与己,大者与企业与国家,终身受益并促成良性循环。二1959年,陈根在黄埔造船厂工作,一天在工地偶拾一竹片,闲来刮开表皮,但见纤维细密,儿时爱好被激发起来,他找来锯片作刀,刻下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整首词,工友无不赞叹。工余,他更努力地到处捡竹、买竹、上山选竹。作品越制越多、功夫越做越精。61岁他退休了,但竹雕兴趣不褪,作竹雕由业余变成专业。他自创竹雕刀法28式,风格独树一帜。代表作《竹林七贤》、《十虾图》等就是用独特的网纹浮雕刀法制作,许多山水、人物、花鸟则用奇异的象形浮雕刀法作出,令人叹为观止。许多书画家、设计师、作家、知名人士等都将作品酬赠。他细细揣摩,将百家技法融汇于心,把艺术境界推向顶峰。自1964年作品首次获奖,至今其竹雕已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香港、北京等地展出,好评如潮。陈根说,民族文化不应从我们手中丢失,人要自强不息,民族更要自强不息。作为中华儿女应义不容辞地将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发扬下去。三“陈根不萎雕作宝,老竹弥坚仗作奴”。一位文士题赠上面这联给根伯,根伯也用网纹浮雕定格竹簧之上。他爱竹雕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以致吃睡都在工作间,常年与竹为伴。他将工作室起名“竹痴居”、“竹奴轩”,因敬竹的高风亮节,落款谦称“竹奴”。识者仰其为人,尊为“竹侠”。柳州一书家题赠“奇、神、妙、趣”。他自己以为,竹的品格是“清、雅、静”,作品如人,也要体现这一神韵。竹雕时间长,手都磨起了茧,他的眼还作过人工晶体手术,但今年73高龄的他仍以刀作笔,每天探索不绝。他的作品已超过4000多件。他的朋友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他深信,世道的昌盛,文学艺术的繁荣有赖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适应,有赖于社会贤达的真知卓见,审时度世的得宜。微风吹绿竹,似有琴音,展望明天的竹林艺海,将更加郁郁葱葱。为此,他著书立说,开门授徒。陈根的四部书稿,将作品与技法公之于世,期望有更多知音。他将选材、制作、刀法、题材、工具等和盘托出,一一详述。四根伯义务在一家小学开设竹雕艺术班并担任终生竹刻艺术顾问,带出40多个学生。现在,他的学生都开始授徒了。那是他在每个星期天坐公共汽车风雨不改地上课的结晶。他没忘他童年时学艺的艰辛与快乐。陈根故乡情深源于童年,因竹刻的启蒙也在童年。在家乡上小学时,每周有劳作课,作瓦雕、石雕、木雕,陈根心灵手巧,刻出的鸟雀、花卉竟栩栩如生。陈根的作业常被当样板拿来展览,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老师的鼓励让他更加积极,父母也在艰难日子里给他买刻刀,他自小爱上了雕刻。直到现在著书立说,授徒为师尚未能忘怀师训。根伯也没忘却,十多岁到香港谋生,当过造船工人,参加过进步组织;还为解放大军带路一直到西樵山。1951年回到广州,一直在船舶行业工作。他在本职工作之外,未放弃过自己的爱好,直到评为经济师退休。在这过程中,有关爱、同情和帮助,也有压制、歧视和打击,但陈根以竹为伴,始终不渝,将这门古老传统艺术坚持下来了。“假使生活里没有了竹,他平衡人生的杠杆也就失去了,”陈根说。竹雕竹刻源于上古,中国也是竹之国,有竹约三百种。竹筒是较早的竹刻雏形,真正形成艺术品则较晚,周代就有士大夫饰竹以为笏,晋朝有竹作笔筒记载。一般认为明代中期应为竹刻艺术形成为专门行业肇始,有著名的“三朱”、“李濮”等艺人。可惜的是,历代这方面的著述极少,史料也缺乏记载。这门传统技艺亦一直只在民间流传、衰荣。流传至今,以苏浙湘粤艺人最多。广东竹雕又分广州、潮州、南雄等不同地域风格艺术。五十年代,广州木雕艺人把木雕技艺应用于竹材,作品送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展出。七十年代艺人多致力于牙雕,广州竹雕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