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初识现代琉璃艺术

时间:2001-09-29文章作者:娄靖
一个世界顶级水准的“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最近在上海美术馆新馆举办,许多像我一样看不懂琉璃的人排起了长队。这是新馆开办以来观众最多的一次展览,不由让人生出感动,今天的上海人对一个未知的美丽世界如此热情。不怕不懂,只怕错过!很久以来,我都没有搞清楚玻璃和琉璃之间有什么区别,只是固执地认为玻璃是平凡之物,琉璃是离生活很远的艺术品。它的珍贵和神秘,普通人难以企及。产生这样的念头,源于台湾艺术家杨惠姗为琉璃改变人生的故事。在那个打倒一切美的年代,一部“内部电影”《玉卿嫂》,让许多人为这个美丽而沉静的女人所表达的人性呼唤而深深感动,杨惠姗成了那个时代藏在许多人心底的人性美偶像。然而,杨惠姗在她的艺术高峰期突然转向琉璃创作,并为这个她原本一无所知的琉璃倾家荡产。是什么东西可以让一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如此痴迷,不惜放弃一切从零开始,除非是一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神圣信念,绝对无关名和利。由此,对琉璃艺术肃然起敬。这是一个昂贵的展览,200多件作品,平均价格在数万美金以上。这样的含金量,足以让人们在每件展品前细细打量。黄金有价,艺术无价,力争读懂无价的艺术品,成了许多参观者艰难而迫切的愿望。要说现代琉璃与同样表达艺术家美学思想的油画、水墨画、雕塑品有何区别,看了半天,还真弄明白了一点。许多艺术创作都是用单一的工具作单一的艺术操作。比如油画,就是画家用画笔蘸着油彩在画布上涂抹,艺术家的功力和心灵感悟决定了一件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而现代琉璃是艺术家可以尝试选择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创作的艺术。这次展览,展出了世界上16种工艺制造法,有吹制、切割、抛光、粘叠、研磨、脱蜡铸造等,相配备的有金、银、铜、铁、布料,甚至大理石等等。而这些工艺因为琉璃的易碎和高温造型短暂的创作时间,使得琉璃创作技术繁杂、辛劳而成功率低。展出的大件作品,都得花时半年以上,成功率仅30%至50%,还不包括实验阶段的无数次失败。然而,工艺技术和材料仅仅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美学观念和人生体验的载体,展出的每件作品都镂刻着东西方和各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艺术家对宇宙及人生的独特感受。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大都抽象,利用琉璃材质特有的透光度,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展现琉璃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如来自意大利的李维瑟古索,将吹制技巧与光学切割相结合,一件作品,组合了大圆体、小球体、菱形、三角形、方块体及透明和不透明的各种几何体,将琉璃材质各种透光视觉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中也有表达深刻含意的。如当今最有成就的琉璃艺术家,捷克的李宾基、布勒特瓦夫妇,他们在长达40年的探索中,融合了雕塑和绘画观念,使琉璃的空间和视觉感更加丰富而具有多义性。如《空间》,在一米见方的平面琉璃体中,镂刻了一个在视觉效果上有无限深度的空心方块,你可以想象那是无边的时间隧道,人生就在这样的空间里跳出跳进……每个人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体验各不相同,就如站在这件展品前,有人无动于衷,有人感慨万千。相比较,东方的琉璃作品大多具象,深含文化传统。被称为“日本琉璃艺术第一人”的藤田乔平,因早期有金工基础,又吸取日本漆器工艺的灵感,用吹制法和滚粘,将色彩艳丽的金、银、铂与半透明彩色琉璃粘合,制作成樱花飘落图案的琉璃漆器盒,从其现代感与民族特色一看就是日本的琉璃。杨惠姗作品则洋溢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情结和对佛教禅意的感受。她在每件作品中倾吐着人生思考与理想。如《今生相缘》,一个60多厘米高的圆形琉璃外,松、竹、梅相互缠绕,从象征月亮的圆形体穿出。其色彩鲜艳,每个细部玲珑剔透。为作品配的诗也耐人寻味:“在生命里,划两条线。向东,一起向东;向西,一起向西。不必问从哪里开始,不想知道在哪里结束”。在杨惠姗作品展区,纯白佛像的“无相系列”占很大比例。杨惠姗创新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脱蜡铸造技法,以体现青铜器的雕塑效果。在各种方形琉璃中嵌入姿势各异的佛像和大大小小的气泡。那气泡是有形的,但气泡随时可能破灭和消失,它和佛教的意义相通,处在“有相和无相”之间,寓意“人生事事难料,所以不必钻牛角尖,应好好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如爱人、朋友、同事、时间等,不要等它们消失时后悔莫及”。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理解了杨惠姗走出电影,走进琉璃的选择。她是在琉璃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诚恳、谦和、仁爱的精髓,以及佛教文化寻求人生内外明澈、平静、无瑕疵的精神追求,并将她的追求通过琉璃艺术告诉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