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管与竹刻

时间:2001-08-22文章作者:
毛笔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之一。对于毛笔的品评,古人有“尖、齐、圆、健”四大要求,称为笔之四德,都是于笔头书写而言。关于笔杆,真正善用笔的人就没有太多讲究,只要求一是直,二是握着称手就可。古人称笔杆为笔管,故毛笔别名“管城子”。用竹做笔管被认为最实惠文雅,而事实上笔管也多数以细竹为之。明文震亨《长物志》说:“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沈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最雅,不则竟用白竹。”《通雅》亦说:“皆不若白竹之便持用。”白竹者,即普通用以制笔管的箬竹和苦竹也,亦称“笔管竹”。斑管者,即湘妃竹笔管,乃竹中珍品。现今笔管都有镌字习惯。一般刻上笔之品类规格,如“大号豹狼毫屏笔”,“极品长锋中楷”,或“仙潭泼墨”、“玉版金丹”之类笔名。再刻上制笔的庄号店号,如“王一品笔庄”、“善琏湖笔”等等。若名工所制,则必直刻其名,如“贝松泉”、“杨振华”是也。笔管一经刻字,并填于朱砂、石绿和铅粉,以使显晰,毛笔就平添了典雅和书卷之气。徐珂《清稗类钞》说笔管上刻字是湖州笔商摹仿沈荃、刘墉开始的,未免与史实不尽相合。现据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出土的汉代毛笔,笔杆上刻有隶书“白马作”3字。同地另一座东汉墓所出土的毛笔,杆上刻有“史虎作”3字,这正和应劭《汉官仪》“赤管大笔”的文字“北工作”的格式相一致,说明最迟在东汉已有了在笔管上镌刻制笔工匠名字的习惯。《西京杂记》说:“汉制天子笔管,以错宝为跗”,可见在笔管上增加文饰之事在汉代早已出现。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即将笔杆末端插在发结下,以备随时取用,这种携带笔的方法叫“簪白笔”,所以汉代的笔管都细长,而且上端削尖。晋以后,簪白笔的制度消失了,因此笔管变短变粗,这于笔管雕刻更有了用武之地。但在竹刻门类中,明清以来没有人将笔管雕刻列入其中。这是因为笔管刻字仅刻品名店号,而且成批刻制,皆由工匠为之;即使有刻山水、花卉、仕女人物者,亦是匠人工艺而已,竹刻艺术家都不刻笔管,所以笔管雕刻渐被忽略。其实,大概念的竹刻始终包含着笔管雕刻这一门类,笔管雕刻永远是竹刻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形成竹刻艺术的主要源流之一。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记唐德州刺史王倚家“从军行”竹刻笔管,被公认为竹刻见于著录之始,竹刻史家每都引用。《研北杂志》载:“袁伯长有李后主所用玉笔管,上有镌字、文镂甚精。”说的虽是玉管镂雕,但用以证明笔管雕刻早已盛行于竹刻艺术形成之前还是有说服力的,至于存世的明代瓷管、象牙管,其雕刻之精美,则向来被古玩家所珍视。由此可见,笔管雕刻起源极早,而且对中国工艺竹刻向艺术竹刻的发展过程产生过重要影响,而绝不是制笔工匠受竹刻艺术的启发才开始产生笔管雕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