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讲述的俄罗斯历史

时间:2001-09-18文章作者:姚小平
一场名为“俄罗斯绘画艺术300年——叶卡捷琳堡博物馆藏画展”将于9月22日-10月7日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俄罗斯十八至二十世纪的油画作品(包括少量素描、版画、水彩画)132幅,荟萃了300年来俄罗斯绘画艺术的众多流派,其中许多画家如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希施金等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他们的作品曾深深地影响和感染我们。俄罗斯绘画在展示历史风云、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独具魅力。在展览即将开幕之即,笔者从104位参展画家的作品中,撷取了部分加以介绍以飨读者。《叶卡捷琳娜女皇二世》:作者为佚名画家,作品创作于18世纪80年代。作为肖像画形式,作者画得很写实。既画出了叶卡捷琳娜女皇二世长脸型的特征,又准确地表达了她作为一代女皇的无上权威。在女皇的脸部,可以看出威严中带有睿智。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位智慧而思维开阔的女皇。她原是德国人,14岁到俄国,16岁时与俄国当时的彼得三世结婚,后皈依俄国东正教。1762年彼得三世被杀,叶卡捷琳娜登上王位。她在俄国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在位期间实行开放改革的政策,使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均取得极大进展。其才干与名气仅次于彼得大帝,英国人曾把她称为“凯瑟琳大帝”。《女公爵塔拉冈诺娃》:作者弗拉维茨基(1830-1866),作品创作于1862年。这幅画是他的一张未完成画稿,但已相当完整。作者选择了富于悲剧意义的、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来表现俄国历史的一个片段: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女皇统治时期,在意大利出现了一名自称是俄国女公爵塔拉冈诺娃的民间女子。她说自己是已故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的私生女,并认为自己才应是正式的王位继承人。实际上伊丽莎白女王终身未育,且去世前就指定她的侄子做继承人。叶卡捷琳娜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便派人设法把这个“女公爵”从意大利骗到俄罗斯,关入圣彼得堡的彼得洛巴夫洛夫斯基监狱。有一年圣彼得堡发大水,由于监狱地处涅瓦河畔,地势很低,大水涌了进来。画面表现的是大水通过监狱窗户进来时,“女公爵”作为阶下囚,面对涌入的大水表现出来的恐惧。“女公爵”后在监狱因病去世,该监狱现还存在。《十字路口的勇士》:这是瓦斯涅佐夫(1848-1926)的一幅创作画,完成于1919年。后为满足一些人定货的需要,这幅画他曾画过多次。该画描绘的是一位来自东方的勇士骑在马上,在暮色中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石碑上指示着路人这样的话:往前走是一条充满危险的死亡之路;向左走可以使你生活得美好;向右走可以使你的愿望得到满足。面对石碑上的警示,东方勇士毫不畏惧,毅然选择了继续前行的路。该画充分表现了俄国勇士的勇敢精神。穿着古代铠甲,背着铜牌,提着矛枪,骑在马上的东方勇士虽然展示的只是个背影,但仍能使人们感受到他内心世界所充满的无畏精神。油画的景色渲染得非常精彩:天际间的暗云,在荒野上低飞的鹰,前进路上触目可见的头骨,使画面充满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妇女肖像》:作者克拉姆斯科依,作品创作于1881年。画面上是一位正在读书的俄罗斯知识女性,表现了她们的自尊自强以及高贵优雅的气质。克氏曾画过一幅名叫《无名女郎》的画,由于作者在画中表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知识妇女一种觉醒了的高傲,以及对社会不妥协的态度,所以极具时代特点。加之当时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刚刚问世,许多人认为那幅作品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肖像,画作由此迅速走红。而这张《妇女肖像》由于没有文学背景,故一直默默无闻。其实,这张《妇女肖像》完全可与《无名女郎》相媲美,它从技法上丝毫不亚于《无名女郎》。《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画稿“近卫军之妻”:作者苏里科夫(1848-1916),创作于1879年,是苏里科夫在创作著名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过程中的一张水彩画稿。形象地表现了近卫军的妻子在告别上断头台的亲人时那种痛苦心情,可以看出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忠实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生手法。《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以彼得大帝于1698年镇压近卫军兵变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画家选取了兵变失败的近卫军在莫斯科红场临刑前的悲壮时刻。《送葬》:作者彼罗夫(1833-1882),创作于1865年。《送葬》这幅作品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具有给文学作品插图的意义,但仍应视为一幅单独的创作。画面表现的是家庭中主要的男劳力死后,被装入棺材运往墓地埋葬的情景。在冬天寒冷的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送葬的人只有他的妻人和两个孩子。还有一只忠实的狗,显得非常凄苦。不懂事的小孩子已睡着了,另一个懂事的姐姐瞪着眼睛好像在考虑着将来的生活。寡母虽然只留下一个背影,但这个背影画得非常有感情,她的劳累,她的痛苦尽在不言中。《生病的丈夫》:作者马克西莫夫(1844-1911),创作于1885年。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屋内的摆设非常简陋,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丈夫的疾病给这个本已非常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没钱请医生,病重的丈夫只能无奈地躺在铺着稻草的破木板床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妻子跪在地上,祈祷上苍赐福,使丈夫的病能转危为安。在19世纪后期的俄罗斯乡村,像这样的悲剧每天不知要上演多少次。作者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创造态度,赋予了作品艺术的“美”。《牧场》:作者普拉斯托夫(1893-1972),创作于1938年。这幅作品在中国享有盛名。《牧场》描绘的是一个牧人在放牧一群牛。作者把大自然的景色和集体农庄肥壮的牛群画得非常生动,放牧人的淳朴、勤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显笔下。普拉斯托夫画的俄国农村精到、细腻,对生活观察之深入,在前苏联画家中少有人能与其比肩。《女工》:作者彼缅诺夫(1903-1977)。这是一组以女工形象为主题的作品,共计3幅。作品名称分别为《在工厂里的女工》(1934)、《在剧院包厢中的女工》(1934)、《喝茶的乌拉尔汽车厂女工》(1935)。描绘了女工在工厂里干活、在剧院包厢里看戏及在家里喝茶的情形,体现了画家对社会的一种歌颂。20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文艺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同时又把革命的内容、苏维埃生活的新貌表现在绘画之中,这3幅作品即反映了这一特点。在社会主义年代,底层劳动妇女也能进入高级包厢享受过去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那种精神生活,说明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俄罗斯传统的古典画法相比,这三幅作品虽然也很写实,但画家的技法已比较现代新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