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11 21:12:53 来源:美术报
美术批评,是美术专业研究史、论、评三大理论之一。它们三者虽然分立各有侧重,但相互交叉又有融合。而就近些年来美术批评现状而言,由于其范围越来越宽泛,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失去了专业的魅力及其权威性。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评论,多以“品”“评”“论”“议”等词出现。“批”与“评”早期分别使用,唐代以后“批”才有批示、评语的意思。“批和评合成一个复合词较晚,约出现于明代。清代李渔、方植都在有关文章中见有“批评”字眼”(参见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第3页,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
当下美术的评论状态比较复杂,批与评概念日趋模糊,批评的语境比较混乱;批评性文章叙事偏多、批评偏少;现场研讨时说好者多、指缺点者少;有的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见解;有的是天马行空、夸夸其谈、最终不能自圆其说;有的是杜撰所谓新潮词汇、强加于作品的分析,以至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到评价痛点和关键。凡此种种,皆使听众与读者觉得茫然或者失望。
在上述状态下,笔者认为一一回归评论的本体原意是比较理智的。依有关学者所言:“批”初为“手击、排除”的意思,“评”是“评定、评论”的意思。美术评论如果实现这些原本的词意,可以让当下的美术评论风清气正,更贴近新时代评论的发展需要。
中国的评论自古以来便有许多精辟论述。清龚贤认为:“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指出了品评作品之难;而评价作品之难,自然触及作者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什么?潘天寿先生说:“‘风格’二字,原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常用于文学艺术方面,一般是指文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互不相同的风情、格调、趣味等特征”。
国外的批评理论也有不少值得借鉴之说。俄国著名文学家普希金认为:“批评是科学,批评是描写文学艺术作品美和缺点的科学”;意大利学者廖内洛·文杜里提出:“要理解艺术作品,就是以部分去理解整体和以整体去理解部分……真正的历史阐释与真正的审美批评是一致的”。
以上所述,充分表明美术评论与批评,在现实的艺术活动(创作与评论)中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审美实践。这种实践的核心就是审美创造与批评。中外艺术界都对此十分重视、尊重它自行的规则。如何在审美批评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回视整体?这是我们当下回归正常批评的重要策略。
笔者从事评论工作多年,得出一些粗浅体会——在评论美术家作品时,应该注意“三看”:一看作品的“外象与内涵”。作品的外部形象给人们以审美的形式感受,而作品内在之美是艺术的精神。它们具不具备审美的感染力?二看作品的“背后”,创作者在画外下的是何种功夫?造型能力与审美素养如何?会不会以另一种所谓“关系”的功夫来替代真正的创作功夫?三看作品的“前途”。它有何新的创造?对将来同类题材创作能否产生启发?通过以上三看,再进行综合分析和批评,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地把握所评作品的整体风貌、艺术风格与特征,以及作品在同时期创作中的大体地位及其影响。
概而言之,美术批评是一件重要的艺术审美活动。批评既是欣赏的延伸,也是催生新的作品具有更高审美需求的必由之路。积圾展开正常而富有活力的审美批评,才能对提升艺术产品质量起到真正的杠杆作用。(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委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