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坚持深入生活才能找到艺术创作的源泉——观军旅画家孙立新的创作

时间:2024/1/20 9:36: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民的公仆——孔繁森(油画) 2021年 孙立新

  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史上,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为中国油画走向专业化和体现时代创作水平的标志。孙立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军旅艺术家,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军事题材绘画的艺术创新,成绩斐然。

  一笔一笔画出生动与鲜活

  回顾孙立新的艺术之路,16岁那年一张特殊的作品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有不少鲁迅美术学院的老师到孙立新的家乡辽宁省岫岩县下乡,少年的他特别喜欢跟着这些老师在文化馆学画画,期间他创作的一张宣传画《广阔天地炼红心》还参加了辽宁省级别的美术展览。不久后,军乐团到县里招学员,因为这张画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选中他入伍,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一样……年少懵懂的他就这样离开老家到了北京。由于理想并不是学音乐,而是想当画家,全国恢复高考后,他毅然找到团领导,说想考鲁美回去画画。领导说:“你都到了北京就别回去了,北京的天地大,你不是想画画吗,我们给你介绍到一个能画画的单位吧。”就这样,军乐团专门为他开了介绍信,把他调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做电影美术工作。几年后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他初心不改,终于得偿所愿。毕业后,孙立新从八一厂直接调到了军事博物馆,那时的他已近不惑。

  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于孙立新,都是滋养和成长的历练——曾经三年的音乐学习加强了他对韵律和节奏的感受,他的作品里仿佛有音乐的旋律,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时而洪钟大吕,时而宁静优美,如同一篇篇扣人心弦的交响乐。而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对人物众多的场面调度,以及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对他的大型创作大有裨益,同时也因为工作原因,一年有七八个月在选外景,他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坚持写生,积累了扎实的写生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感悟。只要一有时间,他总是要出去找一个小村子住下来,安安静静地画十几天,最后开车拉着一车画回来,觉得非常满足。范迪安曾表示:“孙立新钟爱写生几乎到了以写生为业的地步。”许向群曾形容孙立新的创作就像“从未间断的写生行旅”。写生始终贯穿他的绘画人生,不论是大型主题性创作还是风景小品的背后,都能看到他走南闯北画写生的身影。就是这样,他一笔一笔地画出了生动与鲜活。

  但是写生并非流于“复制”对象,而是把写生与情感相融合,充分运用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创造性升华和形式上的突破。“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秉承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孙立新在创作中坚持贴近生活。他长期深入生活、不畏艰苦进行大量写生,并且勤于思考和擅于从写生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把写生作为收集沉淀素材的方式,在特定的创作任务中还可以为定向创作破题寻找突破口,有目标地抓取特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造型语言。孙立新喜爱陕北人题材,那里的朴实和厚重深深吸引着他,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陕北写生,和当地的老乡聊天、画那里的土窑洞和那里的乡亲。代表作品《高原颂》画的就是毛主席在陕北,背景用厚重的色彩铺满,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充分烘托毛主席在朝阳的金色光线中迎面款款走来,抒情的笔触张弛有度,将伟人毛泽东的诗人气质表现了出来。

  情感引导他找到灵感

  由于在东北长大,孙立新作品中经常出现雪景,他也非常喜欢画雪景——静静的雪中山村,大雪纷落的乡间小路,或是春来雪融的树林溪水、温暖的雪中炊烟,一派银装素裹,优美如诗,无一不是他对家乡的美的眷恋。他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一下雪,家里的院子里就会落满麻雀,孩子们弄个筐支起来,下面放一些米粒,麻雀一钻进来吃米,就把绳一拽,麻雀就被抓住了。家乡的童年有太多的快乐,他每每回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当兵后,只有春节才能回老家探亲,开心的事总是和冬季的大雪相伴。大雪和人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雪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感受,使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与雪景有关。在他的情感和擅于表达的题材之间,是情感引导着他得到启发和灵感,在命题创作、主题创作中成功解题破题,在解决如何画的基础上让作品的精神内涵得到了升华。

  在创作《杨靖宇将军》的时候,他专程数次在冬天回到东北考察和感受。那时下着大雪,山里的积雪很深,寒风凛冽,战斗场景瞬间浮现在他眼前——天地间白雪皑皑,极寒天气是对所有生命和精神的严峻考验。此时孙立新笔下的雪景,不再是纯美的乡愁,而化为对英雄的礼赞。杨靖宇的事迹激发了他用大雪映衬不屈英雄的高光时刻——茫茫林海雪原的战斗中,杨靖宇的胸口和手臂都中弹了,伤势严重不能站立,重心已经不在双脚上了,仍然靠着大树挺起身躯,右手紧紧握着枪,左手压住胸口,鲜血滴在雪地上,与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韦启美先生曾专门评价这件作品:“杨靖宇刻画得有力量,我非常喜欢这件作品。”

  主题创作如何提炼内在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题性创作一直受到重视,军事题材主题创作也涌现了大批经典作品。以孙立新的创作过程为研究参考,我们发现,每一幅经典作品的诞生,须按照艺术规律来创作,首先要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挖掘素材,感受和“孕育”作品;其次,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推己及人,思考在主题上如何表达得更深刻、更打动人心;同时,画家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地下功夫,才能够长久地为国家和民族留下具有精神高度的动人之作。要达到这一点,考验的是画家对作品内在精神的感悟、对画面全局的把控能力和包括技法、表现力等在内的全面综合修养。

  2002年创作的《走过岷山》是孙立新军事历史画创作的重要篇章。带着这个红军长征题材的创作命题,他从四川出发,到甘肃,再到青海,沿着红军长征的路走了近三个月。出发时,他并没有成熟的构图思考,只是想画出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沿途一边感受、一边写生、一边采访。到了青海的时候,他发现青海到处都是大色块的对比,紫外线也特别强,就连影子都比其他地方重——他突然意识到该怎么画了,这就是这张作品要呈现的语言——不追求处理上的细腻和微妙变化,而是吸收了雕塑、版画的造型手法,尤其是山的造型,采用大块面的强烈对比,以全景式的开阔构图展现出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岷山的英雄壮举,作品中体现出的力量感来自画家内心的情感迸发。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命题如何摆脱简单图解,提炼突出内在精神,我们也可以在孙立新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在接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任务时,孙立新选择了画孔繁森。他第一时间来到孔繁森的故乡考察体会,了解到了孔繁森因公殉职后,从阿里地区运回的他的全部遗物只有两个木头箱子——这位人民公仆为藏族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人民的公仆——孔繁森》这幅作品把英雄放在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塑造,通过象征和比喻手法,以景寓情:连续遭受暴风雪肆虐的村子因大雪封山车辆无法通行,孔繁森克服各种困难,骑马上山冲在一线,藏族同胞们见到孔繁森后亲密无间地簇拥着他,背景圣洁的雪山和天上的云朵都像哈达一样纯净洁白……画作烘托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光辉形象,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党的好干部的崇敬、爱戴之情。动笔前,北京下了场大雪,孙立新马上开车到房山写生,画了十几天的雪景,这些素材就决定了这幅画的各种色调和各种色彩关系。他发现,山上的云遮住阳光后,影子在地上会有飘浮的效果,成为了画面上一处生动的细节。

  作为军旅画家,孙立新以投身部队文化建设为首要职责,在军事题材油画创作中投注了大量心力。他说,自己一生都在部队生活,十分感谢部队的培养,只要国家交代的任务都会很认真主动地完成。詹建俊先生曾写过一篇评论文章评价他:“为人做事十分真诚、踏实、敬业,是一个有事业理想、艺术追求、勤奋努力的人。”如今孙立新虽然已经退休,但日常生活仍然保持着军人作风: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就去画室,吃完早餐后就开始画画。如果要画大画,他往往要一气呵成,晚饭也在食堂吃,这样能一直画到晚上九点才结束。如果哪天没画两笔,他就会感觉少点什么,有点“抓耳挠腮”的感觉。他说,作为一个画家,心里要有国家,要有民族的责任,应该画出几件能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作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