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非遗展陈需避免“先天不足”

时间:2023/8/9 20:37:4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佳华

   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陕西省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联合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陕西省热搜50强博物馆”榜单出炉,上榜博物馆中有很多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网红馆”。其中,陕北民歌博物馆位列第26位,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展示具体实物不同,陕北民歌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无形的、活态的传统民间音乐。

   近些年来,各地建设以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展览馆、展示馆的热潮方兴未艾,通过建设展陈展示平台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传播非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进入博物馆的非遗似乎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由于非遗活态流变的特殊性,在博物馆这样的有限空间内对非遗的任何一次展示,似乎都只是其漫长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切片,观众也难以仅仅通过一次展示感受到非遗背后积淀的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生活样态、价值观念和独特智慧。

   不过,类似于陕北民歌博物馆这样“出圈”的非遗馆却给了我们启示:通过精心设计和适当的“展示”方式,可以让观众充分领略非遗项目的魅力,避免非遗展陈“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需找准地方文化特色。设计和建设非遗博物馆前,要精确地评估地方文化特色,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人在特定地域、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精神、记忆、经验和技能等无形内容,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在展示非遗项目前,地方决策者需要认清当地非遗是什么,哪些最能够代表地方文化,并从中挖掘当地人独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以充分展现独特地域文化内涵。唯有这样,才能最精准地挑选出具有地域代表性、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项目。例如,在筹建陕北民歌博物馆时,榆林地方政府就以黄土地文化为底色,瞅准了陕北民歌这一地方“亮点”,建设了全国首家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博物馆。

   其次,需注重“无形文化”的传递。与传统博物馆注重“藏珍”的理念不同,对非遗的展示并不需要刻意征集“珍品”“孤品”,而应注重其过程性、精神性内容的呈现,传递给观众非遗随历史发展而不断注入的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展示其所保留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例如,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通过展示藏药标本、曼唐画卷、沙制时轮坛城等与藏医药、藏族天文历算等有关的实物工具,向观众诠释藏医药文化与宇宙自然、藏人生命信仰、藏地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展示过程需注重“活态”和互动。非遗天然地与人相关,因此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借用传承人的现场演示、展演来阐释非遗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和审美元素。传承人进行活态展示时,还需注意契合观众的参观时间,展示时间过长或过短、内容的重复都容易影响观众的观感。此外,在为观众呈现“在手”的观看时,还需鼓励观众进行“上手”的探索,只有经历完整的口传、身教、心授过程,非遗中那些“心领神会”的内容才能够被观众所感知。在最近受到广泛关注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就经常开设染织、金属锻造、陶艺等传统手工技艺体验活动,让传统技艺不再限于特定人群,而是在普通人手中也“活”起来。

   第四,展示空间需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常见的博物馆展示多以图文、实物、辅助展品和多媒体方式为主,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在展示方面逐步呈现出为观众打造视听触感等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的趋势。因此,非遗馆的展示,除必要的相关实物、图文影像、传承人展演外,亦可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场景还原和微缩景观等技术,给观众以身临其境感、代入感和在场感的观展体验。例如,在展现600年前津门码头漕运繁忙、百业兴旺的繁荣场面时,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用天津泥塑技艺展示了35个人物和与之对应的生活场景,在泥塑场景背面则是一幅关于三岔河口妈祖庙会的大型壁画,类似的展示形态非常吸引人。

   当前,博物馆已然成为非遗重要的生存空间之一。通过非遗馆内的展示,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还能将非遗所代表的地域内独特文化精神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并为其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形塑其价值观。因此,各地政府部门要注重非遗类博物馆的建设,找准定位,创新手段,对接当代观展需求,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更大魅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