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石鼓文中觅源流——兼及书法艺术审美

时间:2024/5/30 20:23:59  来源:中国艺术报

  石鼓文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不仅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文学史和文字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韩愈作《石鼓歌》,以“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赞誉其为书法艺术的瑰宝。石鼓文最为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它上承两周金文之余绪,下启秦篆之辉煌,其字形结构有雄浑古朴、结体庄严之遗貌,其体势有端姿旁逸、高健圆通之特色,千百年来为习书者所推崇。

  石鼓文历史与文化价值

  石鼓文是刻在十枚鼓形花岗岩上的文字。这十枚石鼓石质坚硬,形如鼓状,大小略异,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每石以籀文刻有四言韵文诗一篇,带有浓厚质朴的原始气息,是中国叙事史诗的重要源头之一。石鼓铭文原有700多字,历经沧桑,多次的迁徙、摹拓,石鼓已经残泐,铭文漫漶不清。石鼓铭文现仅存272字,即便现存字数最多的宋拓本也只有500字左右。据各石残存文字分别将石鼓命名为《汧殹》《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田车》《銮车》《马荐》《吴人》。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所记述的渔猎是由秦公亲自参与,陪同天子或天子使者兼具军事演习和娱乐性质的活动。唐人窦蒙在《述书赋注》中首先以石鼓文言败猎之事而称其为“猎碣”,其文曰:“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籀文。”可见,石鼓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展现了秦文化的敦实、厚重、大气等特征,从中可以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时期的石鼓文拓本被地方官员作为著名“方物”拓好后进呈朝廷。明朝安国对其所藏石鼓文拓本特别珍爱,他在诸《跋》中再三告诫其后人:“郑重宝藏,神物护持,垂诸百世”,“愿我后人,至宝永宝”。清乾隆帝将石鼓文视为三代遗物,篆书之祖,他在重刻石鼓的同时作《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说:“近因阅石鼓文,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夫以国学兴贤述古之为,使千万年之后,并此仅存者,胥归无何有之乡,有治世之责者,视之而弗救,予且不成为读书之人矣。斯事体大,千古读书人所不能任,亦从无道及者。予故不怍不文,及此未至耄耋智昏,爰蒇此事。”

  石鼓文凿刻的年代,历代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等说法,各有所据,议论纷纭,但石鼓文作为研究秦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学术界已经得到共识。石鼓的命运是颠沛流离的。唐朝初年发现于陈仓山,唐肃宗时期运到雍城(今陕西凤翔)。安史之乱爆发,石鼓在战争中遗失。战乱平定,一些石鼓原石被重新发现并有专人看护。唐末、五代大动乱之际,由于凤翔一直靠近战乱中心,石鼓不免遭受坎坷,在北宋重新被发现时,《作原》鼓已被损坏,鼓上文字每行都缺失3字。徽宗时期,石鼓迁至汴京。靖康之变后,石鼓被金人用车拉至燕京(今北京),后被弃之荒野。元灭金后,石鼓在废墟中被发现,元明清时期一直存于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石鼓与其他文物一同开始了避难大迁徙。在经历了战火中的种种艰难,躲过敌机的多次轰炸后,十枚石鼓回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一千多年的颠沛流离,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石鼓文作为秦文化的象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反映了秦人在文化、地理、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人智慧和情感的窗口,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深度。

  石鼓文字造型之特征

  石鼓文的书法特征,在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自唐初以来,石鼓文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清代学者康有为形容为“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的字形方正,这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字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这种方正的结体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铭文间架整肃,布白均匀平衡,整体稳重,具有代表性的对称特征,笔画之间的距离相同、留白相同,笔画的长度相同,由较多相同构件组合起来的字更体现出这一特点。因此,虽然势态起伏较大,但并没有歪斜之感,较为平整,如古人所说“险绝为平,奇极为正”。

  石鼓文的字形结构多样,石鼓文的字体虽整体趋于方正,但每个字的结构都根据其本身的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字形随字而异,有的促长伸短,有的匀称适中。石鼓文结体之妙还在于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在方圆之间不断寻求变化。这种多样性,使得石鼓文既具有统一的美感,又不失个性。石鼓文的结体特征还体现在其古朴雄浑的美感上。作为历史悠久的石刻文字,石鼓文之美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沉淀感,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厚重感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这是石鼓文成为书法史上重要篇章的原因之一。

  石鼓文笔力雄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笔画粗壮有力,这种笔力的展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氛围。转折处往往将圆润的笔画转化为方折,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字体更加挺拔有力,既保持了篆书的婉转美,又增添了一种力度感,增强了文本的庄重感和艺术表现力。

  石鼓文的章法布局注重均衡与规整,字与字之间间隔有序,行与行之间排列整齐,形成了和谐清晰的行列感,整体看上去,整个文本呈现出一种稳重而和谐的美感。这种排列方式使得文本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书家对于空间布局的高度掌控,既保证了文本的清晰度,又赋予了文本美的韵律。疏密有致的布局使得石鼓文在视觉上既不显得拥挤,也不显得过于稀疏,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石鼓文之传承与影响

  石鼓文的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连续性和发展的脉络,其形式秩序美的成功构建对后世书法家影响深远,自唐代被发现以来,就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重视和研究。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到明清时期的书法家和学者,石鼓文一直是书法艺术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张怀瓘将石鼓文誉为“苍颉之嗣,小篆之祖”,列之为神品。宋代苏轼在首谒凤翔孔庙时参观了石鼓,在其所作《石鼓歌》中以“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描述内心惆怅。历朝历代众多书法家都曾临摹石鼓文,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在审美上,这些书法家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石鼓文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个人的艺术创新和审美追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

  石鼓文在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也是研究古代文字、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宝贵资源,在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素养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石鼓文的传承与影响也得到了新的传播途径。现代传播手段使得石鼓文的价值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欣赏。

  概言之,石鼓文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它传递了古代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激发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石鼓文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形式美,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传承完美结合的体现。它不仅可以丰富对古代艺术的认识,也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独特视角。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石鼓文,其历史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对古代历史的直接见证,还在于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而石鼓文的美学规则对现代审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石鼓文等古代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为现代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