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书为心画——桑作楷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时间:2024/6/14 21:32:4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展览题字

  5月1日至14日,由中国美术馆、民盟中央宣传部、南京市政协主办的“书为心画——桑作楷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桑作楷, 1944年生,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人,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为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获得者,南京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南京市书协副主席(1995 - 2007年)。桑作楷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拜萧娴、林散之、高二适三位当代大家为师,深钻细研各体书法,尤擅草书;其书法碑帖融合,入古出新,美学风格匠心独运。

  本次展览共展出桑作楷新近创作的65件作品,真、草、隶、篆、行诸体俱备,或雄浑豪放,或高古质朴,或散淡简净,既有盈尺小品,也有长幅巨制。艺术创作内容丰富,有历代优秀诗词文赋、近现代革命诗篇,也有个人书法实践感悟等,更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家乡巨变的热情讴歌,以及对师友及亲人深长的感情抒发。展览期间,桑作楷书法展学术研讨活动同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报特刊发展览开幕式及学术研讨活动中嘉宾及专家点评,以飨读者。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桑作楷先生是一位踏踏实实、勤恳耕耘的艺术工作者,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殿堂、化育大众的美育平台,为这样真诚朴素、成就显著而不求名利、不事张扬的书法家举办展览,是我们弘扬艺术家“德艺双馨”的态度,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它以天象地脉为渊源,以汉字演变为载体,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桑先生坚守传统,他的作品都是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家乡巨变的热情讴歌,以及对师友亲人深长的感情抒发,诸体俱备,风神各殊,或高古质朴,或散淡简净,洋溢着弘文载道的儒雅之风。上世纪他颇有远见地为“金陵四家”——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四位先生编纂专集,对近现代江苏书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许多独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主张。他以“三师堂”为斋号,源于他曾经常年跟随萧娴、林散之和高二适三位当代大家学习。他始终把恩师挂在心上,我想有两个原因:一则是感谢师恩,二则是以老师为毕生的榜样。桑先生作品落款常用“陇上老桑”自署,“陇上”是他念念不忘的故乡甘肃。能够不忘祖国,不忘恩师,在这种“不忘”的家国情怀中践行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艺术生命的价值,我们为桑先生点赞。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叶培贵:中国美术馆自2005年开始系统推动当代中国书法展览后,近年来使用“点将式展览”进一步助力书法事业发展。桑作楷先生的展览是其中的重要展览之一。他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书家,这一辈书家对于书法事业发挥了不可代替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后成长起来的书家,都受到过他们的沾溉并进而通过他们领略了林散之等先生的风范。正因为有这一辈人的存在,才会有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40多年书法事业的辉煌。桑老的为人为艺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是“诚”:对艺术的赤诚,因为赤诚而尊师、入古,也因为赤诚而自化、求新。第二是“痴”:将赤诚向他的生命延伸,痴到除非师长、艺术,几乎不涉俗务。这两点又最终形成他的第三个特点——“纯”:作品无丝毫媚俗,形成了属于桑先生自己的原创性和独创性。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灿铭:桑作楷先生的书法有四个特点:一是传统深厚。桑老的书法从唐楷入手,上下探求,在汉魏、“二王”、颜真卿、怀素、张旭、黄庭坚等用功尤深,深挖传统。他的作品古意盎然,无论从笔法、结体还是章法均有出处。二是传承老师。桑老先后拜萧娴、林散之、高二适为师,他的书法与三位老师比对,并没有和老师风格一样,而是传承了他们的书法精神和内核,继承了他们对于传统经典的态度和认识,这是聪明的善学者的智慧。三是融会贯通。桑老在传统中与三位大师之间反复学习,从中找出规律和方向,他善于综合变通,靠近经典,在古人一招一式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他的书法语言是鲜活的,在不同语境下反映不同的风格特征。四是艺理相通。桑老在学习和创作基础上,理性提出林散之为“当代草圣”和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为“金陵四家”,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这种学术理论反哺他的创作,使得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格调更为提升。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在江苏老一辈书法大家林散之、高二适、萧娴的弟子中,桑作楷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既具碑的意韵,又有帖的文雅。其大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其小作品则气韵生动、布局巧妙,不仅在字形、笔法与整体形式上给人以美感,而且在作品内涵尤其是风格的融汇上也具有借鉴意义。他作品内容的选择,也往往表达出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传达出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桑作楷先生曾编辑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萧娴的作品集,其作品的选择、编排的形式与印刷的精美,对他们书法地位的奠定与艺术的推广、对新时代书法的创作与审美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洪厚甜:从今天桑作楷老师的书法展览,我第一次系统全面地了解桑老师的学术成就。我最感动的是通过这个展览的笔墨,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浪漫的书法艺术家的情怀。桑老师是充满激情的,是有自己鲜明艺术追求的艺术家。他是林散之先生的学生,但是没有哪一幅作品是简单地书写林散之先生的风格。他是萧娴先生的学生,也没有哪一幅是书写萧娴的面貌。他是高二适先生的学生,也没有哪一幅是纯粹的高二适先生的东西。桑先生的笔墨既是帖的,也能充分感受到碑的视觉特征。他是与时代同步的。一个艺术家的状态,实际上他的作品就是最深刻的反映。他作品的表现展示和表达,实际上就是他对书法的理解,就是他对书法的判断。书法美的形式判断和构成是认识这个时代审美风尚重要的学术标准。桑先生鲜明的艺术个性、鲜活的生命状态和不断变革的艺术追求,让我们对他的艺术明天充满了期待,祝福桑先生的艺术越来越好。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桑作楷书法有三个特点:第一,南北兼容。桑先生是甘肃人,但长期生活在南京,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二者在他的文化根基上有很大呈现。在艺术创作中,他把北方的雄强和南方的灵秀加以融合贯通,因此书风不拘一家一派。第二,艺理双持。他的书法实践和理论观点是并行的。从展品可见,他从精神上把萧娴的苍厚、林散之的飘逸及高二适的昂扬,以书法本体进入创作与表现,在文化高度上进行贯穿。他在编撰江苏书坛几位大师书法集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经过书坛数十年的检验,如今已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第三,传承助力。桑先生今年80岁,有很多弟子门生。他编撰的一系列著作、书法集,影响了很多人,在书法传承发展上作出贡献。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艺术殿堂,在吴为山馆长带领下,一直注重书法的展览与研究,每年均有数场书家的个展及群展,主办了萧娴书法展,高二适书法展,于右任、高二适书法展等,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主任程阳阳:桑作楷先生精研传统、弘扬师艺,在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方面均卓有成就。他在书法艺术评论和学术推广上有高度、有前瞻性。20世纪80年代,他以勇气、学养和胆识,提出林散之先生为“当代草圣”说,继而又提出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为“金陵四家”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这两个观点引起巨大关注,产生学术争鸣。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桑作楷编辑、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金陵四家”书法选集,被无数书法爱好者奉为珍本竞相研习。1995年,《二十世纪书法经典》请桑作楷主编《林散之》卷,被研究者反复引用。桑作楷深得林散之的“真源”深义,这两个字饱含他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深厚的文化情怀,特别是对文化传承、推广的责任感、使命感,十分可贵。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主任朱剑:桑作楷先生的求学起点很高。萧娴、林散之、高二适都是宗师级书家,他能同时拜入三家门下,真是非常幸运、幸福。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种幸运和幸福也一样。桑作楷先生能在老师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实属难能可贵。明代顾凝远《画引》中有一段话:“画求熟外生,然熟之后,不能复生矣。要之烂熟、圆熟本自有别。如圆熟,则熟又生也。”虽然说的是画,但同样适用于书法。这里有一个关键区分:烂熟和圆熟。烂熟,就是指创作技巧“纯熟之极”,但其中却带着借鉴对象的痕迹;而圆熟,则不仅创作技巧纯熟,消解虚化了借鉴对象的痕迹,又形成了个人风格。桑作楷先生的书法属于圆熟。因为他不仅着眼于诸位老师乃至以往书法史前贤的形式、技巧,更注重神采的表达。桑作楷先生将书法理论大众化、普及化也值得一提。今天,书法的意义和价值更需要接地气的表述方法。桑先生总结了书法的“四要”“四美”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研究馆员薛帅杰:桑作楷先生诸体兼善,长于草法,对行书有深入探索。其行书有五种样式:一是楷化的行书,桑先生楷书功底深厚,对于魏晋小楷、唐代端楷、黄庭坚楷书深入临习,融会贯通,化为己用,并把楷书的端庄精神融入到行书创作之中,形成了楷化的行书式样;二是有章草意味的行书,章草是旧体,今草是新体,新旧转化之间具有活跃的书法因子,桑先生继承高二适先生章草复兴思想与融章草、今草、大草为一体的创作实践,写出了自己的章草今草破体样;三是具碑帖融合的行书,清代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帖学的封闭局面,使得书法的取法与审美更加宽泛,桑先生承传萧娴、林散之、高二适的碑学实践与碑帖融合思想,把篆书、隶书、魏碑的元素融入行书创作,形成了新的行书风貌;四是具有笔墨韵味的少字行书,少字行书想写出趣味不容易,桑先生以墨法变幻驾驭少字,写出韵致,展品以《云中鹤》《师古》为代表;五是草书与行书的结合体,形成非行非草、既行既草,行草互参、行草互融的作品。

  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曹洋:桑作楷先生是书法人生的幸运者。他有幸遇见林散之、高二适、萧娴三位书法大家。三位老师给予桑作楷先生书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人的基本导向、传统文化的架构、书法技法的根基。桑作楷先生是书法文化的传承者。他是当代江苏书法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他和他的师兄弟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书法群体,这个群体在新时期江苏书坛承前启后,许多书家正是通过这个群体追溯“金陵四家”,追溯经典,走上书坛。桑作楷先生是书法艺术的前行者。他的书法具有开放性和独特性。虽然他师法三师,但更多的是赓续高二适书风,这是因为高老对他呵护有加,同时他的豪迈、纯净、耿直更接近高老。在中国美术馆所展示的作品,多是其80岁所作,书风凌厉,真气弥漫,可谓“八十归来仍少年”。

  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谢少承:首先,桑老师作品很有神采。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曾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桑老师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宝刀未老,书法作品始终充满着朝气,精气神弥漫在作品之中,给人感觉作品很鲜活,情感很丰富,行云流水,无拘无束,尽管桑老师现在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用笔还是真力弥满。其次,桑老师的作品既有传统又有个性。他的笔墨特征是很明显的,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书法语言。最后,桑老师的作品诸体兼擅,多体融合,打通了筋脉。我们今天看到,桑老师篆书、隶书、正书、草书、行书,还有帖与碑都能写,正书保证笔法的准确精致,草书是性灵的展现和精神的释放,行书是一种优雅与从容。桑老师把各自的审美融合到一起,互为补充,写出来的作品内涵丰富,变化多端,情感多元。

  作家路东:桑作楷先生的艺术成就,对我们来说可谓是高山仰止。我讲两个桑先生生活中的趣事:很多年前,我去先生家,客厅电视开着,是体育频道,走进书房,发现房顶上全部悬挂着足球、排球和篮球。我好生奇怪,问先生,您喜欢打球?先生说:“我不打球,但我喜欢看球,喜欢看竞技体育项目。体育的精神,对我的书法有启迪。”我随即明白了,在先生的作品中,你要慢慢体会,就会发现其独有的对抗美、竞技美和力量美,其线条柔韧中尤显韧劲和力量。我想这与他关注竞技体育是不是有一定关系?有一次先生身体有小恙,在鼓楼医院住院观察检查。我去看他,先生正在房间利用窗台在安静地临“二王”法帖,先生已是大家,且已年近八旬,在养病期间还坚持临池不辍,实属不易。我就说:“桑老师,您还临帖啊?”先生说:“是的,临帖就是不断地备点货,创作时选择的空间就大了。”先生已是耄耋之年,其性情豪迈奔放,其作品师古而化,情趣妙生,自有机杼,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先生智慧与积累的体现。

  南京市六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彭家龙:桑作楷先生的书法传统根基深厚,从线条的书写痕迹能看出,他的书法碑与帖相融,且个人书法语言鲜明。这些风气独特的书法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桑作楷先生异乎寻常的艺术业绩。桑作楷先生虽已年至耄耋,但书写的激情仍饱满旺盛,他行笔时纵横跌宕,书写的自由度较高,书写的难度也较高。在此,我想起大师林散之评王铎书法的话:“王觉斯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这里提及的东倒西歪,是欹侧的民间说法,它显然涉及书写的难度。桑作楷先生是林散之器重的弟子,林散之评王铎书法的这段话,不知有没有在桑作楷先生心里留下某种暗示。我认为,桑作楷先生的书法有个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擅长纵笔以取势,于欹侧中生奇妙之变,在这种“东倒西歪”的书写中,书法家的阴阳和方圆意识相摩相荡,而字与字、行与行的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直观这些线条,它们似已进入角力的游戏中,这是生发性的书写艺术的角力。

文字整理:李洁冰 朱广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