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5 20:51:06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 蒲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艺术设计为乡村振兴赋能,其积极效应愈加明显。为了更好地把乡村振兴中的艺术设计提升到战略高度,近日,“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研讨会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为议题,回顾新时代乡村振兴设计实践成果,深化梳理艺术介入乡村的理论积淀,同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艺术设计战略作出了预判与展望,对当下和未来中国乡村振兴艺术设计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又是一项艺术工程,需要促进自然美、生态美、文化美的有机统一。“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贡献是时代的课题,也是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说。如何更好发挥高校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晁桂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在乡村艺术设计中贯彻中央要求;二是在乡村艺术设计中集聚多方资源;三是在乡村艺术设计中培养优秀人才。他希望相关高校和行业专家学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艺术设计为抓手,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激发乡村建设原生动力,助力“农业生产”“乡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用艺术设计服务乡村、构建乡村,角度是多样化的。乡村复兴论坛就是探索以会议为导向的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典型案例。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罗德胤分享了乡村复兴论坛的缘起和历年来的举办情况。6年的时间里,乡村复兴论坛举办了12届。论坛坚持“村里开大会”的办会宗旨,先后在河南新县、贵州桐梓、贵州台江、山东日照、广东梅县、陕西留坝、福建永泰、广东大埔、山西沁源、河南修武、重庆荣昌和浙江松阳成功举办。“12个开会地点,全国各地、东南西北都有,开会都在村里头,乡土、人、自然风光都不一样,不少我们的老粉丝,会议开到哪儿跟到哪儿,一方面是学知识,另一方面开会的空间给人的感觉特别不一样。”他说。在这些改造中,碾房成了咖啡馆,有故事的建筑“棺材屋”成了村民中心,影剧院成了多功能博物馆……
艺术设计与非遗传承保护利用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介绍,目前全国各地共建设了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贫困地区:“艺术介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从个别院校、个别艺术家、个别老师的尝试探索,发展成为各大艺术院校、广大艺术家和师生们的普遍共识,成为一种可喜可观的现象。有些院校的教师几十次往返于贫困地区的一个县甚至一个村,用自己的知识、更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希望的火种,激活了沉睡的大地,这充分体现了院校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广大师生艺术家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他们不当主角当配角,从引导到推动,从忘我到无我,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艺术介入乡村行动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
乡村振兴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更多反思。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教授渠岩认为,艺术乡建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大地艺术景观遍地开花了,形成了积极的艺术潮流,使乡村贯穿在历史和现代,凋敝的乡村逐渐复活。然而,今天的艺术乡建也出现了诸如“艺术表演”“审美再造”“符号经济”“精神重建”等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乡村价值的重构,要在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共生性的前提下尊重乡村在地的特殊价值和历史传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谈及“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他提出反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乡村?”方晓风认为,“乡村不是低配版的城市,更不应该是廉价秀场。有些设计师进入乡村,觉得乡村更宽松一点,可以施展拳脚,但我觉得应该更慎重地看待乡村建设这件事”,“中国的乡村建设,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文化问题。我始终认为乡村是中国文化存续的机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谈及县域的价值,他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乡贤更多洞察到县域里面的土地和政治关系的系统性,生活与生存、娱乐与艺术、宗教与祭祀、物候与节日、婚丧嫁娶与生死离别的系统性,具有人生意义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县域里面体现很完整。构建以人为主的县域乡建系统仍然有必要,这涉及真正的乡建主体——农民的需求,这里是平等关系,生活改善、文化更新、经济互助、环境友好,实际上都有其主体——人。
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近10年当中,四川美术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开展了600多个落地项目,覆盖了中国11个省市、300多个乡村(农村)。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段胜峰认为,虽然乡村和城市存在着资源、区位等落差,但是有这样的落差对设计来讲不是一个坏事情,物理学上有“势能转动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落差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转化成设计动能。在生态约束的前提下来做设计,如何避免把乡村做成城市的“边角余料”——这为设计带来了难题,又指明的方向。西安美术学院师生组建了关中艺术合作社,并创办了每年一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武小川认为,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治理机制化不可逆的现代化潮流中,用艺术节的方式能找到一种差异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在赋能这个系统中,可能是赋动能、赋产能、赋智能、赋创能和赋势能。尤其是文化带动这个势头的改变,我觉得是非常根本的”。
此次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美术研究》编辑部、中央美术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振兴艺术设计研究”课题组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中国科协聘任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向荣,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教授张大玉等作主题发言,以不同视角、不同切面、不同路径全面勾勒了中国乡村问题的历史追索、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和艺术介入乡村结构的未来可能,并给予深入剖析、案例分享和学理探究。圆桌会议部分的22位专家分别就乡村振兴在传统价值与当代介入、艺术教育与文化普及、专业推动与领域衔接等广阔的思考维度展开了充分详实的主题探讨,畅谈乡村振兴与艺术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