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集体农庄题材的情趣化多样化表现

时间:2023/5/3 21:19:16  来源:美术报

伊琳娜·玛斯列妮柯娃 集体农庄的平常日系列之夏 1988年

   一有大型画展就去展厅的一部分观众,知道从作品哪一点进入,再慢慢欣赏,定有所获益。而一个平时不太关注画展,一俟突然面对密匝、大小不一画作,顿时眼花缭乱,直犯嘀咕干嘛要画得那么大?可以如自家墙上小画,不也挺好。

   大致是,凡为主题重大题材绘画作品,必有与之相匹配的巨型尺寸。多年前我走进特列恰柯夫美术馆,才知道以往画册上标注为几米的巨作,读者根本体验不到有视觉冲击力这么一说,还是云里雾里。现原作就在面前,一件件历史主题画尺寸如整堵墙巨大,十分震撼,可见不赋予主题画特殊尺寸,那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何以呈现?

   同时,艺术思潮和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加快了艺术探索脚步,审美如万花筒让人沉迷、陶醉。有别于叙事主题的另类表现,占比率不低是非主题的小型创作,艺术家很容易由身边一个个情致切入,比如林风眠笔下空灵别致的水墨小品,瓶花蔬果、渔歌唱晚等,以另一种艺术韵味打动人。小题材注入轻松欢快的艺术情思,浅唱低吟,从来犹似曼妙悦耳的小夜曲,或温柔动听的摇篮曲。古往今来此类佳构,如数家珍。艺术领域自有它一席之地。

   主题创作展示出似威武雄壮的进行曲,不言而喻是构建民族精神和审美高度的反映。但欲图主题性大题材小情趣表现,尺寸约几十厘米,较少见。

   作为油画大国的俄罗斯,曾有过两段现实主义创作高潮(准确说是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硕果累累。一个是表现卫国战争史诗性的主题创作,再一个是反映加盟共和国时期画家们在集体农庄题材上的浓墨重彩。对于那时的年轻艺术家来说,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的集体农庄,是新生事物,也是全新的创作题材,于是展示农庄人的生活劳作场面,必让画家们激情满怀,浮想联翩。连不少女艺术家也加入到这一创作行列,就有了雕塑家穆希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和《粮食》,那充满张力的体积塑造,以及油画家雅勃隆斯卡娅的作品《粮食》,强烈的明暗布局和色彩渲染,以及形体转折有力丰富的细节展示出农庄庄员喜获丰收的心情,这两位女性艺术家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创作的作品,成为表现农庄题材的经典存在,也昭示同一题材,只要恰到好处赋予造型力度,就能达成所有主题创作特有的厚重感和视觉冲击力。另一位画家普拉斯托夫,已经在卫国战争主题上积累了经验,但后来《集体农庄的打谷场》《拖拉机手的晚餐》等,则一改曾让他大获成功的风格手法,也许过于熟练反添了一堆套路,不再鲜活和生动。曾任农庄书记的他,不同那些专为素材赶到陌生异地的画家,犹匆匆过客收集素材,难免失之于表面,反观普拉斯托夫的创作体验更为自然,他无需刻意找寻题材种种,可以是近水楼台,使得日常劳作中触摸到的画面,以至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都被他轻易“收入囊中”,这与一批批远道而来的画家,浮光掠影收集素材,大不相同。于是,鲜亮透明的色彩和欢快跳跃的笔触在他所描绘的农庄题材中屡屡出现,麦黄飘香的秋季,和风丽日下的播种、锄草,农庄庄员喜笑颜开的神情。这些曾视作为画家过于唯美而颇有微词,但是,它鲜活透亮,透着时代性。

   同样是女画家的伊琳娜·玛斯列妮柯娃,孜孜以求集体农庄题材也终有所成,她的创作晚于前几位画家,却以更具个性符号的纸版画创作赞美这片土地和它的主人,像表现收割、播种这些劳动画面。

   个性审美之探,是决定每个艺术家迥异他人风格所在。众所周知,发掘题材是创作者,将题材往哪种形式构筑也是创作者,当画家独具慧眼以恰到好处的视觉语言呈现,往往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与雅勃隆斯卡娅创作基调不同,也与普拉斯托夫看似接近但到底在形式上大相径庭,伊琳娜创作视野更感性,她对明快的风格语言心存好感,向我们展示了不随时风的独特之处,比如几十厘米规格的纸版画,画框一装便是墙上一幅好看的画作,仿佛信手拈来就能办成一次属于她个人的画展。这与几十米外被强大视觉冲击力震住的主题创作,大不相同。

   从伊琳娜围绕这一题材展开,结合对纸版画技巧的运用,看出她内心向往的是把曾经先入为主的集体农庄主题基调,切换成另类她心有所系的语言图式,这需要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终于风格鲜明的纸版画探索让她饮誉画坛。20世纪中期的苏联画坛进入到一个多样化格局,主题创作从审美到具体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好比国人的写意艺术,即使画苍松古柏题材人很多,但风格不尽相同,比如有人挥如椽之笔写画,便有吴昌硕的气势纵横的墨笔;有人拿小笔点划以呈雅致之趣,如虚谷的看似断断续续的渴笔干墨,这一刚一柔,各有各的美感内涵价值,并行不悖,从而世间审美源源不断。由《集体农庄平常日系列割草季节》、《集体农庄平常日系列之晚会》到《集体农庄平常日系列之秋天的阳光》这系列作品,窥探出这位女性画家让人一目了然的创作风格,她大量拉低人物视觉位置,以天空云朵和金灿灿麦穗、绿油油油菜花这几种形态,廓成一望无际的空间,赋予集体农庄题材新颖的视觉感。这就是同样题材经过各种尝试,个别模式将被打破。

   长期印在人们脑海里的主题创作,一是尺寸巨大,二来笔触多呈方形块状,如版画家落刀的有力,雕塑家堆砌泥巴的手劲,这里里外外透出创作者意念,好与追求宏大视觉感成内外一致,即情绪传递与张力输送的各个节拍。经过对颜料层层叠加,原本轻轻簿簿的一张画纸、画布,变厚重许多。

   而伊琳娜作品中既无大刀阔斧的体块堆砌,也无纵横交错的层层布局。她眼光独到,淡化或省略人物脸部的立体雕琢,以弧线式和平面方式地单纯描绘,点到为止,绝不拖泥带水,接近于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不要以为她的绘画基因得益于以写实油画见长的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各种技巧,包括明暗立体关系表达,其实都被她搁在一边,而是致力于纸版画肌理尝试,有意味的细节与趣味的构成相辅相成,使得外部看似松散,但内在结构严密,且节奏分明像朵朵白云没被画成体块,始终为肌理覆盖,无疑是发自女画家内心的艺术追求,一种不让须眉的创作豪情和锐气所在。

   伊琳娜犹魔术般的双手,为观众带来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纸版画佳作,最喜出望外的是同样题材的不同表现,源于一种不破不立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态度。话说回来,如此大手笔对主题性题材创新尝试,不是想着怎么超越已有的风格水准,而是循着艺术规律,融入现代绘画观念,另辟蹊径,期望探索出符合时代变化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有新意的佳作。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福建校友会会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