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0 20:11:02 来源:羊城晚报
今年是广州美术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胡一川先生诞辰113周年。
4月18日,《川流不息来时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胡一川的故乡龙岩隆重开幕。
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以“革命与抗战的冲锋号”“解放与建设的奏鸣曲”“家乡与国家的赤子情”为主题,展出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将持续至5月18日。
这是《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2020年北京站、2021年广州站的延续。
近年来,胡一川的故居及其作品、文物等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开展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宝贵资源。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该展览结合了胡一川与福建、尤其是闽西革命老区之间的关联,呈现胡一川成长与启蒙的重要本源和人生经历,以体现“不忘来时路”和“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意涵。
充当“时代的先锋”
胡一川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在新兴木刻运动和主题性油画创作中成绩斐然,他的版画《到前线去》、油画《开镣》《前夜》等,皆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作品。
《到前线去》《魔鬼下的壮丁》《军民合作》《牛犋变工队》等木刻作品均为中国抗战美术的先锋之作。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院长,他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自1930年在油画箱木板上刻出第一刀后,木刻成为胡一川革命与抗战最强有力的艺术武器。
1937年,胡一川带着一皮箱的木刻作品奔赴延安,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是跑到炮火连天、冲锋肉搏的血阵里来了”。
作为最早响应鲁迅号召,吹响“新兴木刻”冲锋号的先驱者,胡一川与许多进步艺术家一起将木刻创作纳入到针砭时弊、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的浪潮之中。
他深受鲁迅所倡导的文艺精神的鼓舞,在国家危亡的抗争年代坚定地高举木刻这柄利刃,在杭州、上海、厦门、延安,以及太行抗日最前线,积极组织创办木刻社团、木刻研究班、木刻工作团、木刻工厂,以及木刻报刊等。
在各个战场的“前线”,他用刀和笔刻写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发出那个时代震耳发聩的吼声。
作为一名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不仅把艺术看成兴趣和职业,更把它服务于整个民族的理想——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在他身上,能看到他作为党的文艺战士的诸多优秀品质,而在细致梳理其艺术经历时,也能重新认识其革命文艺历程中的多样性。在民族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到前线去”,充当“时代的先锋”,可谓胡一川一生的鲜明写照。
胡一川的当代价值
学习油画出身的胡一川,却因为革命的需要而以黑白木刻为人所熟知。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仍然割舍不掉对于创作油画的渴望。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战事的推进以及条件的逐步改善,他开始创作与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主题性油画。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主要创作方向转为了油画,主题性油画创作贯穿了他之后的创作历程。他通过历史主题油画创作,抒发对国家、人民以及革命事业的歌颂。
他创作的“解放”之颂歌,如《开镣》《铁窗下》《前夜》《转战前夕》,“建设”之赞歌,如《挖地道》《南海油田》《见矿》等,造型坚实敦厚,光影营造突出,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作品主题和自身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有一种质朴的感人力量。
与此同时,胡一川还肩负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繁重工作,创作时间弥足珍贵,但他从没有放弃和退缩,时刻警醒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和精力要创作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出来”。
在艺术上,胡一川有着高度纯粹的一面,他勇于探索各种风格的可能性。
在杭州国立艺专时期,他学习油画、素描;在上海和延安,他转向专攻版画;从北京辗转到武汉、广州,再次回归油画创作;晚年在绘画之余,还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胡一川研究的当代价值,还在于他给予了青年学子在艺术探索道路上重要的启示。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认为,虽然胡一川没有留洋学习的经历,但他在艺术上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站在中国立场上思考问题。
他始终坚守本土,融合中西方的艺术资源,来应对20世纪绘画民族化这一美术史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胡一川的艺术创作及其教育理念在现代美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乡的温情终生相伴
在胡一川抗战前线的日记中,常常记录着家乡的美景、素朴的村民、客家的美食和家人的温情。这些美好的细节时刻给他带来温暖与力量,让他能够在艰苦危难的环境下坚持前行。
胡氏家族对于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宗亲的深厚关爱和实质性支持,成为胡一川成长、艺术和革命事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迸发,并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胡一川多次带着油画箱和画布返乡,竭尽全力去描绘萦绕心田的家乡美景。
《我的故乡》《芦下坝水电站》《龙岩富矿》《闽西探宝》等作品都表达了胡一川对家乡的赤忱热爱,以及对家乡建设的自豪之情。
同时,《厦鼓轮渡》《鹭江》《崖边石门》等关于厦门的作品,更是书写着胡一川与夫人黄君珊的爱情故事。
1986年,《胡一川画展》回到福建,分别在福州、厦门、龙岩、永定举办。胡一川带着自己革命人生中的重要作品回到家乡,回馈哺育滋养他的乡情。
以后,胡一川多次被龙岩邀请回乡写生,留下了精彩的作品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时隔37年,广州美术学院将近年重新梳理的胡一川300余件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回到其家乡。
而在今年2月,广州与龙岩正式成为对口合作城市,文艺交流活动不断。闽粤文化交流正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中川村,好地方;东片有个马山岗,西片有个祖公堂;南片狮象把水口,北片有口大横塘;水流东甲村中过,中心有个和好坊……”
展览现场,胡一川家乡中川村的客家山歌不断回响。直至耄耋之年,胡老仍然时时哼唱这首儿时的童谣。
在广州美术学院,熟识胡一川的师生们总能回忆起胡院长带客家口音、激情昂扬的演讲。
乡音、乡味、乡情、乡愁,即便如许多客家乡人一样,胡一川10岁就从福建这个山村走出,奔腾向海,勇闯世界,但与故土的联结从来没有在胡一川的生命中消失,而是一直萦绕在心头伴随终生。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