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美愈益心 以美润心——艺术心理疗愈的多维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4/6/30 21:11: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疗愈作为跨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心理实践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和推广,并逐步拓展为艺术教育新的创新点。如何发挥学科特色,推动艺术疗愈在心理育人、学术交流、社会前沿场景与实践等方面的有效转化?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第三届艺术心理疗愈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以美润心”艺术疗愈美育工作坊,以及由中央美院组织策划的“全球化视角下的艺术治疗教育体系:社会责任与创新路径探索”研讨等活动,都对艺术疗愈深度融入学校美育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实际上,在今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美术界代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就提出了关于推动艺术疗愈融入学校美育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建议。他认为,把艺术疗愈内容纳入学校美育教育,可以拓展学校美育内涵,并成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措施的重要补充。他建议在有条件的艺术院校开设艺术疗愈专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资源,结合中国实际,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对相关教师进行艺术疗愈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艺术疗愈,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其治疗方法涉及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如今,音乐治疗已经相对广泛地应用在医疗领域上。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副教授王露洁表示,音乐疗愈相对于音乐治疗更侧重于通过音乐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它不一定有明确的治疗目标,而是让个体在音乐中找到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通过欣赏艺术美的方式缓解心理情绪上的负面感受。

   艺术具有塑造和净化心灵的作用,那么绘画艺术主要通过何种方式发挥“疗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宏认为,一是绘画作为象征化的自我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治疗师和来访者借此对“无意识”进行诠释和分析;二是艺术创造即治疗,即艺术创造可以促进来访者整合自身感受与内在冲突。

   以工作坊活动中参与者对表现性绘画的感受为例,张宏提出了艺术治疗中的个体表达、创造性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以及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她认为,针对艺术生群体的创作过程更着重于对其自由表达的引导,通过现代绘画大师启发其发掘自我创造力;对于非艺术生群体,则采用多样化方式和表现手法创作,不受传统技巧限制。“绘画艺术治疗引入课堂中,教师既要提供自由开放轻松的环境,也并非简单地表达支持和鼓励,而是将创作过程、作品和感受均作为信息源,真诚地呈现在关系互动中,激发来访者的内在力量从而应对外界困难。”张宏说。

   色彩是光投射到物体后通过反射形成的,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会因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绘画者而言,通过借助一定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使用不同的色彩,遵从内心,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无疑是一种释放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方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助理教授余露文探讨了色彩与认知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尤其强调了色彩认知在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她谈到,从青少年到老年,色彩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或维持认知功能,对抗认知下降。而多学科融合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效果的关键,通过数字艺术园项目,她整合了色彩、嗅觉、声音和交互设计等各领域,为心理压力大的人群提供舒缓空间,旨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这一创新理念不仅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也为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意象作为外界事物的心理图画,具有象征意义,构成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桥梁。在浙江省“艺术疗愈”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史琼看来,绘画治疗就是选择从意象入手,让潜意识中的意象显现,把深层次的情绪、动机、冲突、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上,并通过调节和改变意象来改变人的心理状态,所以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意识与潜意识不断整合的过程。对此,史琼指出了意象与逻辑思维不同的三个特点:一是它不直接受意志控制,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往往是人们强迫自己的意志控制心理活动,结果适得其反。绘画治疗有效的原因就在于绘画作为意象活动,绘画者在放松状态下的绘画能够提高意象活动的功能,降低强迫自己的意志控制部分;二是它与情绪联系密切,图画包含了许多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背后往往蕴含着非常强烈的情绪,因此从意象入手调节个人的情绪,往往比思维入手更直接、更有影响力;三是意象活动具有精密性,在反映个人内在心理世界时,可以比语言更为精密细致地表达个人的复杂情感。

   如何通过艺术疗愈与技术的融合,为特殊障碍群体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让其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俞同舟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艺术创作和教育中的创新使用,为特殊障碍儿童提供丰富的创作和体验空间。他以针对孤独症儿童精密动作的训练如折纸技术融合混合现实技术来分享,认为展现技术多维度价值必然融合了艺术疗愈、儿童教育以及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等元素。因此在艺术疗愈实践中,研究者不仅应关注技术的应用,更应深入地探索技术与情感、记忆的交融。通过技术构建触动人心的场景,让孩子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这种技术与情感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此外,在针对特殊障碍人群的教学研究中,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模拟社会化适应游戏来提升特殊障碍人群社会技能的方法,利用交互动态绘本和沙盘模式等创新手段,帮助特殊人群理解情绪、正常表达与自我调节。

   艺术疗愈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实践价值、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在当下越发受到关注。如何在艺术、医学、科技、教育四个维度上进行跨界融合,并善用艺术疗愈的力量,为社会发展、社会合作达成更美好的图景?高等艺术院校显然是国内进行艺术治疗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阵地。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中皇表示:“中国的艺术治疗学科还处在不断学习的阶段,因此艺术治疗在中国社会的推广中一定要把学科基础打好,建立学习者和实践者在这个领域发展的规范性,这样艺术治疗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