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 20:44:19 来源:新华日报
陆庆龙
坦荡无垠的原野,挺拔着白杨,河网交错,田地纵横……这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庆龙春节回老家采风创作的新画,笔端无不指向生养他的苏北乡村。这次获得紫金文化艺术奖章,在他看来,是对他这些年深入生活、用艺术留住乡愁的一次奖励。
盐城市射阳县合德镇合兴乡,是陆庆龙出生的地方,这位带着泥土的农家少年从这里出发,开启了半个多世纪的绘画生涯。
“我在农村生活了2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阜宁师范学院,在苏北生活了40多年,始终被那里质朴的乡情吸引着、感动着。”这份根植于故土的情感,让陆庆龙始终保持着诗意和纯粹,苏北乡村也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将对故乡的眷念,转变为根植于内心、融汇成血液的牵挂。数十年来,陆庆龙在田头、路旁、屋里,用画笔记录下农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记忆中的土地。在画布上,陆庆龙勾勒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表现出他们的淳朴,呈现着松软的草垛、阳光下开阔的田野、随风摇曳的芦苇,带着那份浓浓的乡愁,在画布上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来南京工作后,陆庆龙常常开车回老家采风,找寻原汁原味的记忆。让他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村民到城里打工或者定居,曾经走村串户的人情味儿,傍晚炊烟袅袅的烟火气,渐渐少了。“我能做的,就是通过写生的方式,把乡村独有的乡土气息保留下来,帮更多人留住他们记忆中的乡愁。”
记录故乡景,描摹故乡人。陆庆龙当年的一些同学,陆续进城当农民工,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城市,为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陆庆龙见证了他们中很多人在城市漂泊奋斗的历程,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这一群体的光彩:强光下睁不开的双眼,眸子里映着深蓝的天,厚厚的干裂的嘴唇,在吮吸着泥土的芳馨……
陆庆龙讲述他们从乡间来到大都市的陌生,描写他们在劳务市场等候被雇用时的期待,捕捉他们在劳动间歇呈现出的疲惫中的满足与快慰。
陆庆龙突破了当下农民工题材的类型化创作模式,“平视”这一群体,尊重劳动者纯朴的美感,让这些群像原生态地呈现在画面上,体现对这一群体真正的尊重、关切和观照,基于人性,源于生活,也发自内心。
“通过近距离接触,我发现他们不再是尴尬地站立在城市边缘的过客,而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是蓬勃向上、充满朝气、正为未来打拼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陆庆龙说。
陆庆龙关于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也是他一步步探寻艺术语言的历程。从早期的《女工》《躁动的土地》到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的《兄弟》、获得获奖提名的《工闲时分》和获得“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优秀奖的《漂泊》,陆庆龙对于人物背景的虚化和农民工雕塑感的强化,使作品摆脱了叙事性,增添了内涵和寓意。
陆庆龙希望,他笔下的农民工,能让人听到“乡音”,看着他们额上汗珠滴在松软的土地上,有让人走上前握住双手、问声“老乡好”的冲动……
陆庆龙认为,时代变了,但这些苏北农民身上憨厚质朴、吃苦耐劳的品质是永远不过时的。他希望如实记录下他们淳朴坚韧的品格,与他们的精神世界同频共振。
“我印象中的苏北大地,沉静质朴,那里有我留恋的风景,有我牵挂的人,有我引以为傲的品格。”陆庆龙挖掘着苏北乡村的美好内涵,他说,“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乡村振兴,也需要留住乡愁!”
(陆庆龙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