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意象油画作为西方语言本土化的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它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命题。意象油画和西方本土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意象油画最大程度地渗入和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因此,尽管意象油画的边界十分宽泛,但它的内核非常鲜明--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国特征,即作品怎样透现和凸显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调。
当我们试图用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结构去搜索和探寻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时,那些闪烁着意象油画光彩的作品才向我们昭示:中国意象油画的历史路径早已客观地存在在那里,而且,它从中国人拿起油画笔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历史就是这样,现象总是纷繁杂陈的,只有当现象的经验叠合为理念的框架时,那些纷繁的现象才会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历史的脉络。
意象油画也是这样。“意象”的本质,是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唯表象的感性,也不是纯主观的唯经验的理性,而是以直觉的方式,在感性之中把握理性的经验。当“意象”表现为审美过程时,表现在创作主体上,就是综合、提炼对审美容体的印象与感悟,而不拘泥一时一地的形象再现;表现在视觉特征上,就是以“意”为“象”,以“意”造“象”,既非被动而客观的叙事,也不是完全主观的臆造。因此,中国画总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意象的这种呈现方式决定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质的不同,它不像油画那样:要么是客观再现--“艺术是自然之子”;要么是主观抽象——“艺术是自然之父”。被称为“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本能地将再现与表现、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直觉感悟与综合把握,从根本上区别了西方文化线性的思维方法与审美模式。而且,就审美“意象”而言,这个“意”,既是意趣、思想、精神,又是一种文化观照、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调。故而“意象”也衍生出一个既和作品有关,又难以具体指明的文化概念--“意境”、“境界”和“格调”。它指涉了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艺术主体的人文修养与人格内涵。
显然,意象油画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或流派,它是油画这种能够揭示和显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媒材,被中国文化心理和审美结构同化的一个过程和一种体现,它是西方油画被中国文化本土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更深刻地说,它是把中国这个民族观照社会与自然的意象思维方式和叙述经验投射乃至转换到油画语言的审美结构中而形成的油画民族名片。因此,从人类油画史的角度,意象油画也是最能够包蕴中国诗性文化特征的油画。
在笔者看来,意象油画在创作观念上,追求的是“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即一方面要求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另一方面又要求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就创作主体而言,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形象再现,而是提炼、综合对审美客体的印象与感悟。
它所反映的视觉特征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意构境。即以形色营构具有中国诗性文化特征的意境,而不满足于外在形、光、色的描绘。
二、以意造型。既不精审具象--写实主义,又不唯心抽象--抽象主义。
三、以意生色。光色是油画的魂灵,有如中国画的笔墨。意象光色,既是浪漫、梦幻、错觉的光色,又是具有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光色。
四、以意抒写。一方面将油画笔触书法化,讲究笔性、笔意和笔韵,另一方面这种意写所具有的表现性,并没有完全从形象的表述中独立。抒写是表现性,而非表现主义。
应当说明的是,意象油画的边界非常宽泛,它不仅指在直觉感性中把握理性经验的创作过程,而且指以意构境、造型、生色、抒写四个方面中任何一种或几种组合的视觉特征。但这种宽泛的边界终究不是无限的,否则意象油画又于何处安身立命?仅就在直觉感性中把握理性经验的创作论而言,“意象创作论”在已接受了东方文化影响的西方现、当代艺术中已屡见不鲜,而介于具象、表现、抽象之间的艺术样式并不算少,他们是否都可以归入意象油画?在笔者看来,意象油画和西方本土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意象油画最大程度地渗入和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因此,尽管意象油画的边界十分宽泛,但它的内核非常鲜明——中国人的文化性和文化性的中国特征,即作品怎样透现和凸显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人格境界和品味格调。
还应当说明的是,意象油画不是油彩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油画的本土化并不只限于意象油画一条道路,这正像“意象”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全部的文化特征一样,而且,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一种文化血脉与模式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科技文明之下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但不论怎样,意象油画这个开始被历史重新认知和审视的油画本土化之路,会走得更加稳健和深入,会得到更多的文化认同与赞赏。
尚辉
2005年3月20日于上海美术馆
注:
(1)刘海粟《谈中国画的特征》(1957年《美术》六月号)
(2)刘海粟《石涛的艺术及其艺术论》(1932年9月1日《画学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3)刘海粟《石涛与后期印象派》(1923年8月25日《时事新报·学灯》)
(4)刘海粟《谈油画艺术》(《刘海粟散》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
(5)林风眠《我的兴趣》(1936年1月《东方杂志》第三卷第一号)
(6)林风眠《我的兴趣》
(7)陈慧津整理《林风眠台北答客词》(1989年11月台北《雄狮美术》第225期)
(8)2004年香港《重要20世纪中国绘画--国巨基金会藏品专拍》P225
(9)2004年香港《重要20世纪中国绘画--国巨基金会藏品专拍》P181
(10)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美术》1957年第1期)
(11)吴作人《对油画的几点刍见》(《美术》1957年第4期)
(12)倪贻德《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美术》1959年第3期)
(13)吴冠中《风景写生回忆录》(《吴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4)吴冠中《画里阴晴》(《吴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15)昊冠中《风景哪里好?--油画风景杂谈》(《昊冠中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陈钧德
禅门秋色
70×80cm
布面油彩
1998
关良
德国市镇
布面油彩
尺寸年份不祥
张钦若
江心岛
18.5×24cm
布面油彩
1964
杨松林
暮过山村
25×26cm
布面油彩
1998
张祖英
梦里故乡
160×130cm
布面油彩
1998
吴大羽
谱韵一
52.9×37.7cm
麻布·纸板·油彩
年份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