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卷 1954年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局部)
黎雄才 张公堤远望图 50年代
黎雄才 信阳南湾水库 50年代
黎雄才 修水库 1962年
吕琳 女勘测员 1955年
新中国建立后在建设方面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开发水利,消除水患。因为这关系到国计民生,而旧社会的水患给于人民的灾难正反映了国民党政府治国的问题。所以,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启动了汉江治本和治淮这两项当时重要的水利工程,毛泽东还专门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反映了以工农为主体的执政党为人民的形象。1950年和195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两次在北京召开,亦可见政府对水利工作的重视。王琦1953年创作的版画《官厅水库的建设》(36.5cm×26cm),是这一时期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也是王琦在新中国版画创作成功转型的标志。
1954年春夏之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特别集中,武汉关水位达到28.82米,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位;淮河水位也已超过了1931年和1950年的大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一些省、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和洪水灾害。8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动员起来,战胜洪水!》。据新华社1954年10月14日报道,从6月25日至10月3日,武汉关水位最高时曾涨到29.73米,严重地威胁了武汉市。“武汉市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奋战一百天,终于取得了防洪斗争的最后胜利”。时任武汉中南美专教授的黎雄才为当时武汉军民抗洪的精神所感染,创作了《武汉防汛图卷》(30.4cm×2788cm,中国美术馆藏),记录了新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全画分为12段:1、汉口至武昌黄鹤楼一带,测量人员日夜守候在水位标尺旁,及时记录水情并送至指挥所;2、7月29日中午,丹水池堤坝崩塌了20多米,在5分钟内,千余名抢险队员在险地上用了40分钟就堵住了缺口;3、在1931年的决口处,火车从远处运来了土石;4、面对万分紧张而险恶的情况下,防汛战士在风雨中抢险,许多人跳下水以身体组成人墙;5,群众和学生等组成的防汛服务队为防汛战士洗衣裳等;6、全国各地支援的大批草包等物资运到现场;7、位于戴家山的防汛第一指挥部;8、创造了新的采土方法,以填塘工程加固,消灭了堤身隐患。人民解放军摩托部队在堤上巡逻;9、紧张地安装从全国各地抽调的近万匹马力的抽水机和变压器等,排除渍水;10、渍水排除后,农民们重返家园;11、从“金银滩”“姑嫂树”一带望“水上长城”的防浪木排。水退时的洞庭湖、洪泽湖流下来的草堆;12、农民撤离防汛前线,回家投入生产。潘絜兹认为该画“不但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使作品本身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而且以新颖的手法,发展了手卷样式的特点,在传统技法的运用上,也可以算得一个成功的范例。”
张文俊 梅山水库 1958年
萧淑芳 佛子岭水库连拱坝 水墨画 1954
萧淑芳 我们也来筑大坝 国画 50年代
萧淑芳 水库坝顶工地速写 1954年
萧淑芳 水库坝顶工地速写 1954年
谭勇 佛子岭水库工地 50年代
陆俨少 梅山水库 1956年
郑震 在佛子岭人造湖上 50年代
50年代中期,一批水利工程相继竣工。1954年11月6日,安徽省霍山县境内的佛子岭水库完工;1956年5月6日,淮河中游史河上的梅山水库拦河大坝已经建成;1958年12月9日,黄河三门峡截流工程全部结束。1960年11月1日,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截流。1960年2月24日,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截流成功。这些工程在建设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画家,他们纷纷到工地一线体验生活,创作了许多表现水利建设过程中建设场景的作品;还有的画家到建成后的水库、电站采风,营造了一些表现水库、电站雄伟身姿的画面,这之中除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张雪父的《化水灾为水利》外,还有贺天健的《梅山拱霸之晨》以及《九皇山梅山水库》,还有参加在前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上的张文俊的《梅山水库》,它们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怀江 安装——在佛子岭水库工地_1955
张雪父 化水灾为水利 1956年
彦涵 水电站 1958年
1958年,建设中的北京十三陵水库不仅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还吸引了中央美院师生的积极参与,5月18日,中央美院学生与青年教职员工200多人组成了“美术兵连”的劳动队伍,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12天。20日,首都美术家吴作人、刘开渠、齐速、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董希文、艾中信、李斛等40余人,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慰问团去十三陵水库工地,慰问参加工地的建设者。结束后,其中大部分美术家留在工地帮助劳动,为创作收集素材。25日,毛泽东同其他中央领导也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这对整个十三陵水库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美术创作表现这一题材,或以这一题材开展美术活动,创造了一个历史的契机。王式廓的油画《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劳动》就表现了当时劳动的场景。6月20日,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北京美术工作者和中央美院学生在十三陵水库工地联合举办了《十三陵水库美术作品展览会》,其中有罗铭、陆鸿年、黄均、陈志农合作的国画《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古一舟、松全森、周元亮 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 1958年
野夫 十三陵水库工地妇女工作队挑土竞赛 1958年
这一时期,北京画家陶一清到北京郊区的官厅水库写生;北京画院画家吴镜汀、吴光宇、关松房、周怀民、王惠兰集体创作的《密云水库》长卷;南京画家金志远创作了《劈山引水》,只是众多作品中的一二,各地画家也都有相关的创作。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的同时,还发布了“关于水利的指示”。因此,水利工作再次成为美术界瞩目的一个重要题材。
董义方 水库建设工地 50年代
萧淑芳 上工地去 50年代
李硕卿 移山填谷 1958年
钱松喦 运河工程 1959年
庞均 工地洗衣组 1959年
肖峰 工地的早上 1964年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