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二部分“革命历史中的巾帼”之二。(总四)
安明阳 《英雄刘胡兰》,20世纪40年代
另一重要的表现巾帼英雄这一题材的是革命烈士刘胡兰。早在1949年3月新华书店就印行了安明阳的木刻《女英雄刘胡兰》。1951年,曾在延安鲁艺任教的王朝闻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了《刘胡兰像》雕塑,其后是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冯法祀(1914年-2009年)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刘胡兰就义》。1955年,冯法祀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任班长,在学习其间为创作《刘胡兰就义》曾几次深入到刘胡兰的家乡山西文水县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此后历时3年而完成,成为当年训练班毕业创作中的优秀作品。少年巾帼刘胡兰(1932-1947),曾任区妇救会干事。1947年1月12日在云周西村参加土改时,被阎锡山部队逮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毛泽东闻讯后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该画以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刘胡兰立于刑场之上,大义凛然,而刽子手的心虚,则与群众的激愤在画面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受到当时流行的苏式油画风格的影响,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叙事性的结构,以“伟大”“光荣”为基调,在现实主义思想影响下表现出了那种具有舞台特点的画面结构,突出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历史主题。
冯法祀《刘胡兰就义》,1955年
《刘胡兰就义》场景宏阔,人物众多,气氛压抑。作者将刘胡兰安置在向心式结构的突出位置之上,而整个画面分为台坡上下两个层面,因此,在人物众多的表现中显现出了内在的秩序,繁而不乱。台下是黑压压的义愤填膺的群众,所对应的是台上凌乱的阎锡山军中的官兵。而刺刀和铡刀,以及台上被稻草覆盖的牺牲者,加上阴云笼罩和厚雪覆盖,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相形之下,刘胡兰面对敌人和死亡的大义凛然,在画面中的表现就更加强烈。该画在细节上的处理,在完善可叙述性的故事情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将历史画表现中的悲壮,通过诸多细节而呈现出了内在关系的复杂性。其中画面左下方的雪地里,哭晕过去的妇女应该是至亲,而旁边头戴白头巾的安抚的女人所露出怒视与恐惧;加上旁边牺牲者的母亲和孩子,都是这一题材表现中的背景和铺垫。画面中的义愤的抗争,向前和阻拦,包括那抱住父亲腿的女孩的恐惧,以及台上官兵的色厉内荏、穷凶极恶,都烘托了刘胡兰形象的塑造。
在众多表现刘胡兰的作品中,还有李济远、王角、孟庆江、张广和1973年合作的连环画《刘胡兰》,以及其他版本。
李济远、王角、孟庆江、张广和《刘胡兰》,1973年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革命英烈一直是美术创作的主旋律,其中的巾帼英烈独放异彩。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第一任中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1895年-1928年),1928年3月20日,因为被叛徒出卖而在汉口法租界三德里被捕的向警予,5月1日在余记里空坪刑场上牺牲,终年33岁。高蒂的油画《向警予烈士之像》以肖像画的方式表现了面容慈祥而坚定的女性形象。作者借鉴了生前的遗像,而转化为在狱中的状态,面带微笑所面对的死亡,毫无畏惧。
许宝中、李泽浩《战友》,1976年
李宏仁《杨开慧像》 (石版画), 1977年
马达《蝶恋花》
表现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1901年-1930年)的《蝶恋花——毛主席词意》(任率英,中国画,1977年),以及李宏仁1977年创作的石版画《杨开慧像》,有着当时的特殊的社会背景,所以,关于杨开慧的表现从这个时期开始。刘庆和的《杨开慧》(中国画,2001年),是这一题材中比较特殊的,他用现代水墨的方式来表现杨开慧,并不是人们通常认识的那种主题创作,扩展了这一题材表现的多样性。杨开慧(1901年-1930年),字云锦,乳名霞,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不作俗人之举”。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而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坚持革命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而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以“刑场上的婚礼”而为人敬仰的烈士陈铁军(原名陈燮君),1904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个归侨富商家庭。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就读。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爆发后,参与了广州六二三反帝爱国大游行。陈铁军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省港罢工劳动妇女学校教务主任。1928年初,因叛徒出卖,与周文雍同时被敌人逮捕。1928年2月6日下午,两人被押往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刑场。行刑前,他们将深埋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并宣布结婚。刑场上,两人并肩屹立,英勇就义。陈世宁的《刑场上的婚礼》(油画,2001年)所表现的正是就义前的场景。而林永康的《碧血巾帼——陈铁军和他的战友》(油画,2000年)则表现了陈铁军和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们。
钱来忠 并蒂惊雷 2001年
孙滋溪《母亲》,1981年
表现刑场,表现悲壮,是革命历史画主题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孙滋溪1981年创作的油画《母亲》,表现了革命烈士赵云霄在赴刑场前最后一次给襁褓中的女儿喂奶这一感人场景。1906年出生的赵云霄,原名赵凤培,河北阜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与同在莫斯科学习的陈觉结婚。1927年他们一起回国在湖南醴陵参加了秋收起义,不久被调回湖南省委机关,组建湘南特委。1928年4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分别被敌人逮捕。在敌人多次审讯和残酷折磨中,他们宁死不屈, 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牺牲。1929年3月24日,赵云霄接到死刑判决书后,给出生一个半月的女儿写下遗书:“小宝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希望你长大时好好读书,且要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希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期望。”26日,赵云霄给女儿喂了最后一次奶之后走向刑场,牺牲时年仅23岁。孙滋溪用三联画的形式来处理这一题材中最为感人的两个部分,一是行刑前的最后一次喂奶;二是遗书。无疑,画面上呈现的艺术的全部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思想内涵,也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该画所表现的赵云霄烈士喂奶的正面形象,是那么的坦然,又是那么的悲壮,而那深色背景的衬托,不仅突出了主体形象,而且也强化了黑暗统治的氛围。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