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雨新知点评陈履生“自省的书写”



时间:2020/5/15 9:37:50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庚子新春,全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都宅在家里抗击新冠肺炎,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说法: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呆在家里战斗。既然你我他都是战士,一定各有各的冷暖悲欢、可歌可泣的故事。到访过390多家世界大大小小博物馆的Mr.陈,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不是在做PPT讲座,就是在演讲博物馆之美的台上;不是在写前言或专栏,就是在奔赴展览开幕或论坛的发言中。按照他的活动轨迹和频率,几乎没有连续在家呆过十天半月,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认可他是一位超人和飞人,是永不停歇的前浪,估计后浪赶不上他那汹涌的势头,一时半会儿也不能把他拍在沙滩上。

  新冠肺炎肆孽期间,当正常的活动都按下暂停键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恢复正常生活,每个人毫无例外地经历了恐慌、不安和焦虑的过程。正月二十四,Mr.陈启动百字的书写,写下了第一个字“泰”,希望“国家太平则民众安宁,此谓国泰民安”。书写100个字,这是一个多年前的计划,没想到的是在抗疫期间完成了。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家的画室里铺天盖地都是字,他辗转在对于百字的思考、书写、解读、研究中,刚开始时定下100字与结束时又有了调整和变化,经过反复推敲、体悟、与时俱进却倍感充实和完满。既区别于传统的书法作品,又不是纯粹的文字考据,他是通过对于这100个字的研究和书写,并以此来反省自己的人生和当下的社会。他用甲骨、金文、大篆、小篆等不同字体,把一个字的主体写在纸张中间,每一张都像一幅画,在其周围参照了古人对字的注和疏,用题跋书写古籍上的摘录,或者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感想等。Mr.陈强调这100个字看起来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但并不是100件作品,而是一个作品,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作品。


  Mr.陈当仁不让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抗役斗士,他把家里当做抗役的战场,他的抗役故事超越了我们常人。当我们从早到晚拿着手机刷屏国内国际真真假假消息时,他的抗役成果清单一拉出来,我们能不吓一跳吗?先看看他在这段时间光是文章写了多少:一篇2019年度自我总结;9篇关于列支敦士登和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博物馆的介绍;5篇《油灯里的中国文化》;3篇研究黄永玉版画和插图;一篇《刘雍与清代土家族民间绘画》前言;4篇非常时期关于博物馆专题文章;4篇呼呼建立“中国防疫博物馆”;双日记 35000多字;书写人生100字,展览前言4千多字,百字释文15000多字……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在过去的76天里,被封的不仅是武汉人,全国大部分城市中的人都在被封的状态之中。因此,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是一定会进入历史的,而对于Mr.陈来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日下午4时,由深圳美术馆、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陈履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自省的书写——陈履生抗疫百字巡展”的首站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真是应验了俗话所说“择日不如撞日”,完全是撞上了。

  4月27日,“自省的书写”第二站在贵阳孔学堂开启,Mr.陈在开幕致辞说,自己与孔学堂很有渊缘,回到孔学堂,就像回到了家,向家人汇报我的所想、所做,心情很放松,再加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旧雨新知,谈笑风生,宛如穿越到了永和九年兰亭那场雅集。


【视频】“自省的书写——陈履生抗疫百字巡展”第二站——贵阳孔学堂,Mr.陈开幕致辞~

  口罩把我们拉回到现实,提醒我们仍然是非常时期,防疫还没有解禁,所以没有发正式的邀请函,也没有往常正规的开幕式,而是用直播的方式由Mr.陈导引现场观众进入展厅看展览。直播结束后临时与几位旧雨新知,清茶一杯,光影婆娑,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畅谈感言,点评展览。

  李建军(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在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我向贵州人民推荐了陈馆长的新书《博物馆之美》,今天现场看了展览又听了陈馆长的讲解,一个字:服!真正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在疫情过后陈馆长有机会到贵州大学给全体学生上一堂传统经典和文字的课,这正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失的一门课。我同时希望把这些有意义的作品留在贵州。

  谌宏微(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在这个特殊时期,陈老师能到贵州办这样的展览是对贵州的最大的支持,对贵州的文化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想今天这个活动在若干年以后回顾的话,更有特别的意义。这100字关注了一个时代,关注了一段历史,总结、梳理、提炼,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仅仅是书法。陈老师是个全才,文史哲、书画、摄影、收藏样样都通,而且他与跟贵州又那么有缘,很关爱贵州的文化事业,我也是衷心希望把这些有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东西留在贵州。

  曹琼德(贵州版画学会会长):在座的几位中应该我与履生认识最早,大约在1990年,“贵州现象”开始的时候,履生到了我的家和董克俊老师的家。当时履生是作为一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责编,然后与“贵州现象”的每位作者都见了面,那本《贵州现象》的书还是他亲自设计的。最近这些年,履生与孔学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孔学堂做了很多的事情。刚才看了这个展览,觉得其特殊性在于可以延伸出非常多的记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藏。这100个字如何写,又如何组合和解读,有非常多的内容,包括像我们这样的人都不知道有些字的来源;这些字涵盖了文化的意义,可以从历史上,也可以从现实上找到一些东西,履生刚才在开幕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我赞同谌哥的提议把这些作品留在贵州,如果有一个常设的场馆,可以让大家经常观摩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耿翊(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看了这个展览特别有感触,又不仅仅是展览,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疫情非常时期,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览中的100个字,对于每一个字的解读,实际上他做了大量的案头文献工作。去年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有幸请到陈馆给我们做了一个《博物馆之美》的讲座,他亲自做PPT,而且每一张图片都是他亲自拍摄的,这是他做学问的严谨之处。这个展览从美术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性的问题。通过文字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紧密相扣,结合在一起,同时我看到他呼呼国家建立一个防疫博物馆,让我们牢记这个时代,也很有意义。当然,如果这些作品能够留在贵州,是我们贵州的福分了。

  赵宇飞(贵州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今天首先是心情特别好,大家抗役后第一次见面;到了展厅现场,能够有幸直接欣赏“自省的书写”,觉得非常之美;全部看完之后,发现这些字几乎囊括了历史、文化和自身的体悟,我们站在这个“命”字前面细细看了很久,里面其中一句题跋“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余儿时家母即言苦命也。”这是人生的一种呈现。这个展览的艺术之美,让我觉得很想挂一幅在家中,使得一种文化的博大精深气质流动在空气中。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艺术生命的激情,我刚才听了一下履生直播导览,这是他自己人生的一个反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反省,社会也需要反省,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人生、看世界,而且履生在第一站深圳展时在“仁”字重新题跋,今天在“义”字上再题跋,然后有第三站、第四站......这样就有了一个时间定格的记录,履生刚才讲的创作动机让我感觉这是一个行为艺术,是有生命的内在流动,具有立体的意义。这种艺术既陌生又熟悉,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希望这些作品在巡展之后,最后回到贵州来。

  索晓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非常感谢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亲临孔学堂,足以见出陈先生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展览开始前一天,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一边,深受教育,也深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孔学堂任重道远。陈先生用文字以近距离的呈现,并以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让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古文字的符号,并把这些符号相关联的思想内容,包含自己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美育的过程,当时我就想,如果陈先生能够把每一个字的解释拍成5分钟的视频,可以向更多的大众进行传播和宣传,不过这个工作量很大了,所以我们今天先请陈先生录制了10个文字的视频。也欢迎在座的艺术家来孔学堂展陈自己的艺术作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理念、符号性的东西,通过近距离接触的方式来体验、弘扬和传播,孔学堂的宗旨和目标也就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

  李勇(诗人,画家):早在疫情前,陈老师其实已经对中国文字作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在抗疫期间,他用他的方式呈现了他的生命性,这不是一般的书法家的传统书法。从某一种意义上讲,我认为是一个包含了当代艺术的思想性的表达,是传统文字与当代文字融合的前世今生,是从个体生命到家族生命、部落生命,直到社会生命的持续性的思考,而且这个作品的呈现方式用每一个字的来由和整体性汇聚在一起,就如同山涧溪流汇成大河流入大海,所以陈老师的这个展览是很有震撼性,强烈的生命在场感,记录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向上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些字可以反复看,看过一个字,再回头看,又生出新的意义,打开了我们的认知。

  周之江(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这个题目我是特别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自己是学中文的,平时也刻章。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字"。文字的统一也许是中国文化在几千年连续不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识字"对于中国人来是是太重要了,包括今天我们在看展览时去识一个一个的字,了解一个一个的字,这就是传播中华文化一个最好的方式。在展览开始之前,我给陈老师讲过,我们每周会发一个1分钟左右的小视屏进行推广。我中午急就给陈老师刻了一枚印章,还集了一首古人的诗送给陈老师:

人生识字忧患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四海风尘计少留(曹勋《题人舫斋》)

唯有溪山知此意(毛滂《题贵溪翠颜亭二首之一》)

青青草色满江洲(刘长卿《初闻贬谪》)

  所谓“满江洲”,背后的意思特别要注释一下,陈老师出生在江苏扬中市一个名为江洲的小岛上,“孔学堂艺文馆”六个大字即为他所题写,落款清清楚楚地写着:江洲履生。

  Mr.陈最后补充说,这个巡展开始是在武汉解封之日,最后将在武汉的湖北大学落幕,因为自己是湖北大学的客座教授。感谢孔学堂!感谢深圳美术馆所做的基础工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Where of what’s past is prologue.——Shakespeare